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从译者的主体间性看,庞德将译者主体与原作客体的交往,转换为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赞助人、译者与其他译者的主体间性交往;从译作的文本间性看,庞德的翻译并不拘泥于原文,而是文本的重构,他所完成的是译文与原文、译文与译文、译文与引文的文本间性对话。庞德的汉诗英译,无论是在翻译史上,还是在文化交流史上,都堪称间性互动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20世纪英美意象派代表诗人埃兹拉·庞德于1915年创造性翻译《神州集》(Cathay)。文章基于接受理论视角,分析作者在诗歌意象创造与传递方式上对中国古典诗歌所进行的文学再创造,反观文学翻译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庞德的改写理论最早是起源于操纵派理论旗手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进行改写,打破了对原文的绝对忠实。而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古诗和庞德的译诗来研究庞德的改写理论,最后发现意识形态和诗学才是影响庞德改写理论的两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从译者的主体间性看,庞德将译者主体与原作客体的交往,转换为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赞助人、译者与其他译者的主体间性交往;从译作的文本间性看,庞德的翻译并不拘泥于原文,而是文本的重构,他所完成的是译文与原文、译文与译文、译文与引文的文本间性对话.庞德的汉诗英译,无论是在翻译史上,还是在文化交流史上,都堪称同性互动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诗人认为语言要富于音乐性,注重诗歌的内在韵律节奏;其次,诗人成功地采用了西方乐曲中的赋格曲式,并运用到了其代表作《诗章》中,给诗歌带来了一种流动变幻的音乐美;再则,诗人以其短小精悍的意象主义诗作来承载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达到了诗歌音乐性的最高层次——寂静之音。  相似文献   
6.
作为英美现代主义诗歌运动先锋人物的埃兹拉·庞德,耗时近半个世纪,致力于创作史诗般的长诗巨著《诗章》。《诗章》长期以来被视为英美现代主义的集大成者而备受关注,但鲜有人从史诗方面分析它。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诗章》中对西方现代哲学、政治、宗教等的批判,来揭示作品所包含的易被忽视的"反抗"与"破坏"主题,从而更清晰地理解《诗章》作为现代西方没落文明的一部挽歌性史诗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诗歌的意象为诗歌美的重要体现形式,以庞德意象主义理论为依据,并以其中国古典诗歌译文作品为实例,通过对其意象传递的手法的分析后发现:诗歌翻译重在意象传递。  相似文献   
8.
郑玲玲 《海外英语》2013,(13):162-163
庞德的改写理论最早是起源于操纵派理论旗手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是对原文本进行改写,打破了对原文的绝对忠实。而这篇文章通过对比古诗和庞德的译诗来研究庞德的改写理论,最后发现意识形态和诗学才是影响庞德改写理论的两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现代诗的影响,是中国文化西传产生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介绍我国古典文化西传的媒介,进而了解美国现代诗歌对中国古诗的接受、吸收与创造.  相似文献   
10.
文学理论家埃兹拉·庞德对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实质关系的论述中常常充满着悖论.他对于文学中的"主观性"主要体现在其诗歌作品中关于"情感"的表达,但庞德好像奇怪地又做出了完全相反的主张,即坚持"客观".这看似矛盾,实际上庞德"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不定性可以通过其"意象"理论得到解答.本文即为化解庞德的主/客悖论做出一些可行性尝试,试图找到庞德将主/客对立统一起来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