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0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20篇
综合类   8篇
文化理论   33篇
信息传播   5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皖北戏曲是一种沿着大运河“游走”的文化,它们的产生、生存和发展无不受到大运河文化的滋润,“水路传播”的特征十分明显。大运河文化是一种极具兼容性的文化,皖北戏曲的内容与形式主要都是大运河两岸不同戏曲门类相互交融的结果。在当下传统地方戏曲总体不景气的文化困境中,把皖北戏曲的传承发展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关联起来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风水把脉威尼斯 在所有参展者中,王其亨教授从他的职业出发,先是把脉威尼斯城市的风水,然后看国家馆风水。在王其亨看来,那条主宰威尼斯城的S型大运河,是一个太极图,而军械库中国馆的风水极好,位置就在王氏所画的龙头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泛动画在广告宣传、军事演示、节目包装、科技展示、模型玩具、医疗教育等方面均能够相互融合,在我们的生活中涉足范围十分广泛,这种发展趋势是数字技术与动画艺术的成功结合。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本文结合数字媒体时代泛动画的发展及大运河苏州段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进行虚拟动画的设计与制作,既研究了泛动画产业对我国动画产业建设的重要作用,又揭示和展示了大运河遗产所蕴含的杰出的普遍价值以及深层次的中国文化特色并将之传承后代,意义深刻。  相似文献   
4.
陈(王宣)是明朝初期一位很有作为的人物,虽非重臣,然其对明代社会的贡献颇大,主要在于漕运.陈等为了保障漕运的顺利畅通,有效治理了京杭大运河.这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华夏境域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经济联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或消除了导致分裂、动荡的不稳定因素,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苏州城区及周边的吴江、常熟等地出现一种由商人领导和组织的、按城市街道区域划分、主要从事公益活动的自治组织——市民公社。最早的市民公社是成立于宣统元年五月(1909年7月)的观前大街市民公社,其区域范围东自醋坊桥、西至察院场口。观前大街市民公社成立后,谋划有方,组织得当,“以救火会为下手之方,推及于疏沟、修道、蠲除污浊等事”,消防、市政、卫生等公益事业成效初显。  相似文献   
6.
7.
宋宝红 《中国教师》2011,(Z1):70-70
<正>一、鼓励唤起自信心认可学生是促进学生自信心产生的催化剂。作为教师要时刻留意每一位学生,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鼓励,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学习《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课时,提出"隋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学生总结的不是很全面,但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肯定,鼓励学生继续  相似文献   
8.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研学旅游相结合,是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与活化的有效途径,对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进研学旅游者大运河知识素养,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政府政策、市场需求、资源赋予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研学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在分析研学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资源、课程、体验、人才和宣传营销角度出发提出"RCETM"发展策略,以研学旅游为抓手,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  相似文献   
9.
分析大运河生态文化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相互关系,理清古老的大运河文化蕴含的丰富生态文明成果,将大运河生态文化作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源动力。不仅从上下联动、生态补偿、流域性平衡、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提出传承运河生态文化、构建美丽运河建设机制的建议,而且就以运河生态文化引领打造美丽运河三条走廊,提出具体的方法和路径:修复河岸环境,打造运河生态走廊;传承历史文脉,打造运河文化走廊;推进文旅融合,打造运河旅游走廊。不仅从理论上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寻找逻辑关系,而且从实践上为弘扬运河生态文化,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探索路径。  相似文献   
10.
大运河苏北区域层面的空间认识与架构不仅关系到自身人居生态特色打造,更关乎文化带建设的整体格局。通过对苏北水文化景观格局形成过程及成因的分析,建立苏北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认识统一性。苏北水文化景观系统是以大运河开凿、维系为引擎,经历漫长历史进程形成的。大运河以及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的水利、聚落、农业等遗产以及水系、历史地貌要素都是苏北水文化景观系统的重要构成和历史基础。同时,这个系统也是见证大运河发展及其影响的物证条件和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空间依托。苏北水文化与大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彼此涵括构建、内涵诠释以及建设绩效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