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6篇
科学研究   7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18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4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猛火油的用途、原产地进行了说明和考证,从吴越、南唐与中原、契丹的关系等方面对"吴王"向契丹主进献猛火油一事进行了梳理,证明贞明五年(公元 919年)向契丹进贡猛火油的吴王并非南唐中主李 ,而是吴越王钱 ,《辽史》记载当误.  相似文献   
2.
在中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缺乏认识,误称中国人为契丹人,又贬称“契丹人”为骗子手、盗贼、坏蛋。莎士比亚在他的两个剧本里用了“契丹人”一词,也人云亦云,把这个字当作贬词。这种文化的对立是由当时中西文化的隔绝和欧洲人对东方文化的偏见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数佳杰 《兰台世界》2006,(11):56-57
契丹民族曾是一支活跃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虽然在历史的发展中转逝而去,但它曾经留给了我们许多有价值的文化反思。本文主要就契丹民族在文化上的民族性、地域性、同化性和多元性进行全面而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为了开发艺术设计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所以探索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利用发现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使用"发现"的方法,从现有的契丹文化素材和设计理论技法中,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办法,获取理论方法知识,并将其应用到设计实践中的教学改革研究。  相似文献   
5.
学界及辞书普遍释辽代柴册礼是辽代皇帝即位之仪。本文辨析了辽代的柴册礼仪的史实,指出该礼仪并非都是辽帝登基即行之仪,也是契丹王公贵族加封求吉之仪。  相似文献   
6.
关于契丹民族发祥地的问题,近年来多有争论。作者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大量地上地下文物与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契丹民族发祥地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马盂山地区是辽国盛世京都管辖平泉畿地的论断。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重点研究在历史的长河中契丹族与汉族服饰的文化融合和演变。而这些融合和演变都需要经过长期的考证,笔者将为大家一一陈述游牧民族与汉人民之间的文化融合和演变。  相似文献   
8.
据史料和目录学著作记载,金代契丹文学家耶律履除《乙未元历》外,还有文集十五卷,但目前大多已亡佚。本文在前人基础上,对其《次韵仲贾勉酒》、《天竺三藏吽哈啰悉利幢记》等作品进行考辨辑佚,使其著作存佚情况得以完整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契丹族的柴册仪,属于辽代礼仪中的吉仪,相传为阻午可汗创制,初为部落联盟选举可汗之仪,辽建国后成为新帝即位时的定制。前辈学者对这一问题多有研究,然而对于柴册礼的举行时间及地点的研究还存在缺陷。虽然《辽史》中关于柴册礼的记载既缺乏又混乱,但并不是无迹可寻。笔者认为柴册礼的举行时间多在十一月,是由于后世效仿辽太宗的缘故;柴册礼的举行地点与四时捺钵相同,皆分为两个时期,即太宗至景宗时期在木叶山行柴册礼,圣宗至天祚帝时期在白岭行柴册礼。  相似文献   
10.
释读契丹小字墓志,目前只能做到理出基本脉络。识出志主;大致弄清世系;尽可能认知官职与事绩;释明家庭成员;试解铭文。本文是对刘、吴二位的《考释》作点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