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很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常常困惑:这篇课文"该教什么"?而上完课后又常常感觉"不知道教了什么"。特别令人沮丧的是,做了很多努力,有人评课"等于什么也没教"。所以,王荣生老师说,语文课是很折磨人的,学生多学了两节课,不见收获,少学了两节课,没感觉损失。孙绍振老师也感叹:许多时候,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我们都不知道要讲什么,经常发生的情况是,该讲的不讲,不该讲的,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没  相似文献   
2.
对高考作文有深入研究的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以全国统一高考作文命题的历史趋势为背景参照,以为作文的限制性呈递减之势,而自由发挥的程度则日益增强。发展到现在,作文命题大概可以叫做  相似文献   
3.
孙绍振     
1936年生,祖籍福建长乐,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北大任助教,1961年奉调到华侨大学中文系。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文系讲学,  相似文献   
4.
(一) 2004年12月我曾来参加“孙绍振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记得当时还举行过一次我和孙先生的“对话语文”活动,主持人就是陈日亮老师。今年上半年福建师范大学又举行孙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我因有事没有来;王立根先生主持的海峡两岸中学生语文演讲比赛活动,我也没来,这次来,就算是一并还债。而我也正是从这些活动中,感受到了福建语文教育界的活力,你们所提出的“创建闽派语文”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苗文娟 《生活教育》2011,(7X):16-17
<正>每年寒暑假,我都会给自己开些书目,逼着自己去读点东西。我所读的大多是语文专业的书籍,如魏书生、王荣生、孙绍振等教育专家、教授的专著,抑或更实际一点的名师授课录、优秀教学设计等。此次放假前,很意外地分到了沉甸甸的一捆书,共七本:《教师最需要什么》、《透视名师课堂管理》、  相似文献   
6.
正2013年12月26日下午,著名作家莫言、苏童、格非走进我校,与文学爱好者、读者见面。晚7时,莫言、格非,应邀作客我校"香樟夜话",与师生近距离对话文学,校长陈盛教授代表学校向莫言、格非两位作家赠送纪念品。出席现场活动的除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孙绍振教授外,还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副总干事苗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吾龙等学者团队,北北、陈希我等省市作协  相似文献   
7.
孙绍振先生主张在解读文本时要用还原法来揭示矛盾,他的解读实践也让一线教师叹服。笔者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一课时,尝试着使用还原法来敲打文字的"质地"。【片段1】怒叱(学生诵读"顷之未发"一段。)师同学们,按照常理来说,荆轲是太子丹的下属,应该对太子丹恭恭敬敬才对,现在怎么敢"怒"?又怎么敢"叱"呢?大家怎么看荆轲的"怒"和"叱"?生这表现了荆轲不畏强权、性格耿直的  相似文献   
8.
鲁丽香 《师道》2014,(1):25-26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在泉城济南召开的“全国第五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中学)”。短短四天的时间内,我静心聆听了孙绍振、余映潮、韩军、程翔、王君等十八位颇有影响力的教育大家或名师的开坛讲学和精彩课堂。  相似文献   
9.
池朱兴 《中小学电教》2010,(10):146-147
<正>语文教什么?语文要教学生能感觉得到但表达不出来,或学生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这是孙绍振教授关于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精辟观点。如何让学生既感觉得到又能说出来,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善于发现文本中最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引导学生沉入语言的内核,还原、丰实文字丰富的形象,激发文字背后的意蕴,实现文  相似文献   
10.
孙绍振在朦胧诗论争中名声大振。三十年过去,他对诗歌产生忧惧,但并没有完全绝缘。置于历史语境中,论文从"传统"的多重意义出发,重新审视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对中国当代诗歌发展起到的正负面作用,肯定他在特殊时期,把人的解放与文学批评的自由结合起来,突显人性,推进新的美学原则确立;在诗歌标准混乱的时候,不迷信理论,对诗歌进行本土化细读;时时保持着逆反思维,反对权威的艺术观念,反对既成的艺术范式,注重原创性——由此形成思辨、反抗、创新,为孙绍振自1980年代来一直彰显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