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38篇
科学研究   3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6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与智力障碍都是因脑部神经系统问题引起的疾病。了解它们的区别,有利于对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症与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系统的个别化教育康复,有利于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教师对这些儿童的认识,有利于对这些儿童教育康复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研究证明,假装游戏是幼儿早期进行学习、认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普通儿童在24个月左右时开始出现假装游戏行为,发展至7岁时逐渐成熟。孤独症儿童的假装游戏能力发展却存在诸多的困难,如果没有刻意引导和有效策略的介入,孤独症儿童很难获取假装游戏的内容和规则等信息。而假装游戏能力低下又成为阻碍孤独症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为了促进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研究者决定从假装游戏入手,通过提升他们的假装游戏能力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名刊要览     
孤独症中成长,对抗伊斯兰的教皇,绿色梦想,抑郁症与人才,“德国应该学会杀人”,巴黎万岁。[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赵某,男,1995年出生,中度孤独症患者并伴有一定的视力障碍,其父母都有一定文化水平。其父为商人。其母全职在家教导赵某,夫妻关系一直很融洽。尤其赵某的母亲郭某,非常重视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育孩子。现今,郭某已成为独孤症儿童教育方面一位具有精深实践基础的康复训练老师。目前,赵某已经认识很多汉字,并会作简单的数学运算,会在母亲的指导下购物、乘车、与人打招呼、帮助母亲洗菜,择菜。在生活自理、认知、语言发展等方面都已达到适应环境之需要。  相似文献   
5.
郁松华 《文教资料》2011,(27):114-115
孤独症儿童在融合教育环境开展教育康复有利于改善其社会行为习惯.融合教育的课堂环境需要系统化、科学化的个别训练来满足孤独症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能显著增强教育康复效果。教师与家长的态度对融合教育的成效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1征稿范围及各类稿件的要求特殊教育与心理学研究各领域的研究报告、综述、教学改革研究等(包括全纳教育、特殊教育理论研究、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学习障碍、孤独症、行为与情绪障碍、康复与治疗等)。  相似文献   
7.
方雪梅 《课外阅读》2011,(12):58-59
个人资料:王X,通化县果松镇东胜小学一年级的一名特教生,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孤独症、多动症,生活不能自理,言行不能自控,不能和他人进行正常交流。不能坐住听课,而且不时地横冲直撞……  相似文献   
8.
守望孤独     
《成长》2006,(5):36-39
孤独症候群,本是形容都市孤僻群体的一个词,这些年轻人常会感到颓靡寂寞,生活单一封闭,他们多靠上网、养宠物、滥交、疯狂工作来排解孤寂,在校园中,也有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在媒体的渲染下,校园已然成了是非之地,在道德的约束下,学子的孤独已经被人遗忘。校园悲剧不断升级,每个出事的学生,无不痛苦地申诉着同一句话:“我很孤独。”  相似文献   
9.
孤独症相关脑机制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脑生理机制的角度对孤独症进行研究已成为当前孤独症研究的热点。脑生理机制研究方面,以LYNN WATERHOUSE等人提出的思辨模型最具有代表性和概括性,能够较全面系统地对孤独症的行为特征作出解释,后继的研究也较好地支持了他们的模型。通过分析,对今后孤独症研究的趋势提出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0.
在音乐课中,我发现班中的孤独症学生对音乐的节奏和音准都是相当敏感的。他们的节奏感很准确,很少出现偏差。结合这些特点,在上课的时候,我就给学生们加入了一些节奏训练。开始的时候,我先拿来小军鼓敲击简单的节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每当我的表演开始时,总会看到同学们用新奇、羡慕的目光注视我。这使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对于孤独症学生来说,一般事情不会让他们产生兴趣,目光不追视是很正常的,但是用新鲜的事物来刺激他们,他们还是可以做到目光追视的。当演奏完了以后,有的同学还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您打的什么呀?”“您是怎么打的呀?”“您能教我打吗?”“我也能会打吗?”是呀,他们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样学会吗?从他们的眼神里,我读出了兴趣和渴望。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一种魔力,他可创造出人间奇迹来”。看着这些孩子,我想,我是否能创造出奇迹呢?于是,我开始了节奏教学在孤独症儿童音乐教学中的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