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走村入户"是乡镇干部的主要工作方式。随着政府"多予、少取、放活"等惠民政策的实施,特别是随着交通、通讯等工具的发展,乡镇干部身上的"硬指标"少了,肩上压力小了,同时乡机关干部坐办公室的多了,"遥控指挥"的多了,一些干部甚至到了农家"进不去、坐不下、谈不拢",干群关系有所疏 淡。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一种有效载体,促使乡镇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获取真实、准确、全面的社情民意,更好地服务民生,使干部“身子沉下去,工作有方向,作风树起来”,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特征及农村增收长效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税费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财政支出结构正向农村地区倾斜,"三农"问题已初步得到缓解,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应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6字方针,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制约,大力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真正做好"放活"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巨大潜能,不断提高和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活力。  相似文献   
3.
十六大以来,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多予、少取、放活"。目前,农村税费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功,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正向农村地区倾斜,"三农"问题初步得到了缓解,我国在总体上进入到了"后农业税时代"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难点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造成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最大的突破口选择是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做好"放活"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9亿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农民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巨大潜能,不断提高和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活力。这是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六次代表大会报告关于农业发展和改革的理论与政策,以"多予、少取、放活"为主线,其已成为新时期"三农"政策演进的时代标志.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报告的重点是"放活",着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强调"少取",其核心是逐步减轻农民负担,并最终完成了取消农业税的伟大壮举;十六大、十七大报告突出"多予",提出并卓有成效地实践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着时代的变迁,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关于"三农"问题的重点,将会继续围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中心任务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以来,中国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多予、少取、放活”。目前,农村税费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功,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正向农村地区倾斜,“三农”问题初步得到了缓解,我国在总体上进入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的发展阶段。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难点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所造成的瓶颈制约,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最大的突破口选择是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做好“放活”这篇大文章,充分发挥9亿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农民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巨大潜能,不断提高和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活力。这是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孙鸿斌 《班主任》2005,(5):47-47
近年来,有一种"木桶理论"比较流行.这种理论认为:一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盛水量多少取决于该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而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因而,要增加木桶的盛水量,关键在于如何加长最短的那块木板,只有短板加长补齐了,才能提高木桶的盛水量."木桶理论"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在相当多的事物中,存在着与"木桶理论"相类似的情况."木桶理论"强调克服缺点、弥补薄弱环节、发挥整体效应,在学校管理中也是具有一定道理的.但这种"木桶理论"宣传过度,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它使不少教育工作者形成了"补短教育"的观念,使教育教学工作走入了"补短拉齐"的误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