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7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迄今为止关于张季鸾的研究章大多集中于他的“人论政”、“四不主义”等新闻思想,而对他的报业经营观论述较少,本试就他在这一方面的观点作一补充。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年科技》2001,(5):41-41
张季鸾先生(1888年3月20日-1941年9月6日)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人,著名的报刊政论家和爱国人士。他与于右任、李仪祉被誉称为“陕西三杰”。  相似文献   
3.
姜华 《文学教育(上)》2011,(23):109-115
1926年张季鸾、吴鼎昌、胡政之共同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使得《大公报》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报业史上熠熠生辉的一份报纸。在张季鸾的主导下,《大公报》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奠定了独特的报格,承传了中国报业史上"文人论政"的传统,将中国现代报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薛亚利 《新闻知识》2015,(2):90-91,27
被誉为"报界宗师"的杰出记者张季鸾,是我国近现代新闻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传奇式人物。但数十年来,国内新闻界对其研究一直有所不足。值得欣慰的是,经过70多年历史风云的洗礼,近年来对其研究逐渐引起重视。为促使该工作深入推进,笔者结合10年的跟踪研究,重点就张季鸾对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独特贡献中开创的"五个第一"进行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5.
新闻的读法     
有人可能觉得,这不是个问题.因为只要认字,随便拿张报纸来,谁还不会读呢?真的这么简单?实则不然.新闻也有其读法.除了版面安排那套技术语言外,还需要从字里行间去解读其言外之意.诚如英文所吉:Read between the lines.所以,善于读报者,不但要读出新闻说了什么,怎么说的,还有哪些没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或者为什么有些东西没有说.像这样的故事,在新闻史上有很多.其典型者,如<大公报>主笔张季鸾的一些文字.  相似文献   
6.
邓备  庄廷江 《当代传播》2011,(1):127-128
<大公报>在张季鸾主持笔政的15年间,正值国家政治势力整合,领土主权遭到分割,外族侵略阴霾挥之不去的时局.在这样的历史境遇里,强烈的使命感和殷切的民族关怀使<大公报>染上了浓烈的民族主义色彩.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大公报>的民族主义思想是通过张季鸾大量极富影响力和感染力的社评表现和宣传的.本文以张季鸾社评为例,梳  相似文献   
7.
张默 《新闻世界》2014,(1):117-118
张季鸾一生对办报情有独钟,甘愿做一名穷记者,以文章报国,哪怕放弃加官进爵的机会也在所不辞。在那个大动荡的时代,作为一名报人,张季鸾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值得称道,其报人品格可圈可点,堪为一代报人典范。  相似文献   
8.
微记录     
《档案与史学》2014,(1):39-39
正@观史察人:《大公报》曾以"不党、不卖、不私、不盲"而著称,老板吴鼎昌、张季鸾、胡政之每天到报馆阅读重要新闻。他们商量一下就决定当天社论的内容。然后让王芸生执笔,写好后稍作修改,一篇社论就出来了。张季鸾说,我们《大公报》的社论只管24小时,第二天就可以擦屁股了。而共产党人陆定一任《解放日报》总编辑时,明确说,我们的社论十年以后还要经得起审查,不能只管24小时。  相似文献   
9.
想到张季鸾,我竟然同时想到了大胡子的爱因斯坦,这个念头貌似很荒谬,但是也不全然荒谬.1922年,爱因斯坦一生中唯一一次到中国,他们曾在上海同桌吃过饭.1930年,爱因斯坦写过一篇文章《我的世界观》,其中有一句话:“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力的、有情感的个人,是人格……”我想这句话可以用来评价张季鸾,他就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有情感的个人.  相似文献   
10.
论张季鸾新闻思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理张季鸾的思想脉络,其新闻思想经历了由“以自由为本位的英美式报刊理念”向“以服从为主旨的传统文化思想”的变化:在对报纸性质的认识上,经由了“独立的舆论机关”到“国家的宣传机构”的变化;在对政论时评的认识上,经由了“言论自由”到“言论统制”的变化;在道德观上,经由了“忠于‘主义’”到“服从统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