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王振宇 《考试周刊》2011,(48):32-33
毕泰戈拉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字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最终元素,因为和其他任何东西相比,数字更能带来秩序与和谐。毕泰戈拉的数论与和谐的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戈拉》在印度文学里的地位犹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在俄罗斯文学中的地位一样,笔者对戈拉自我身份认同经历的虚假认同、质疑和否定、重新构建三个阶段的分析,看到泰戈尔在戈拉身上映射出人与理想统一的宗教观念和印度现代化发展的理想愿景。  相似文献   
3.
普罗塔戈拉是古希腊雅典时期最为著名的教育家,他第二次到雅典施教时,遇到苏格拉底用雅典民主的公民德性难题向他发难。普罗塔戈拉就教育问题即时发表了一段论说,对苏格拉底的发难给出了漂亮的回答。他巧妙地驳倒了雅典民主的自以为是,并论证说,即便是民主城邦的公民,其政治德性也来自惩戒性教育。普罗塔戈拉用惩罚来界定政治教育的本质,暗含的意思是,公民的政治德性其实来自城邦的立法。公民在德性上的资质参差不齐,如果要让公民们在德性上向"好"品德看齐,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立法"。通过解读普罗塔戈拉的这段论说,两千多年前的普罗塔戈拉对教育的看法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泰戈尔是一个追求统一性的思想家,他注重现象背后的本质。理解《戈拉》也应透过题材和事象,探寻蕴含其中的意义。结合泰戈尔的宗教哲学思想,从整体上把握泰戈尔文学创作的内涵,更能接近泰戈尔创作的初衷。  相似文献   
5.
王晖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9,17(1):52-61,187-188
《普罗塔戈拉》记叙了年轻的苏格拉底初始登上公共教育舞台,通过挑战普罗塔戈拉从而宣称一种新的教育方案的故事。澄清普罗塔戈拉与苏格拉底的教育之争,可以进一步探究苏格拉底教育理念的背景与发端。普罗塔戈拉对德性教育进行世俗化的改造,他用"技艺知识"取代了内在的德性,用修辞术和法律取代了统治的智慧和正义。苏格拉底试图重建人们对内在德性的追求,他的教育建立在"整全知识"和"美德即知识"的假设上,他一方面为公民塑造了有利于"节制"的"知识神话",另一方面鼓励智慧者"勇敢"地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由此,苏格拉底的哲学教育是通过"整全知识"统合"节制"与"勇敢"的教育,他提醒人是追求美好的动物,但人必须节制而勇敢地忍受着追求美好过程中注定的艰难与失败。  相似文献   
6.
《普罗塔戈拉》的开篇既是文章主体的序幕,也是苏格拉底本人哲学教化生涯的序幕。本文以开篇中苏格拉底与青年人希珀克拉底之间的教育案例为原型,通过文本细读分析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教育意蕴。苏格拉底式教育的起点在于:个体性的对自我心性与限度的审慎反思,以及关系性的师生之间精神联结的建立;教育的具体路径在于通过辩证式对话实现个体的自我认识;保持闲暇是教育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苏格拉底作为教师,其典范意义不仅在于其教育技艺的高超,更在于他对城邦与青年人的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