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篇
  免费   0篇
教育   585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2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舒斋 《教育文汇》2004,(1):50-51
具有百年校史的安徽桐城中学位于安徽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市区城北龙眠山麓,碧水萦回的龙眠河绕校东去。校园环境幽美,树木繁茂,绿草如茵,幢幢高楼与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相映成趣.和谐统一。校园内人文景观尤多,形成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2.
钟扬 《寻根》2003,(1):120-126
一戴名世(1653~1713年),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又自号忧庵,清代著名古文作家,桐城文派之鼻祖。然因其被难于著名的文字狱——南山集案,有关史料多遭禁毁或散佚,致使以往相关论著包括拙著《戴名世论稿》(黄山书社,1985年版),对其生平中有些情节尤其是家世背景,交代得颇不准确。也许是一种缘分,前年我在吴良法、戴应祥等朋友的帮助下,竟在戴名世的故乡寻得《戴氏宗谱》。现存桐城《戴氏宗谱》,是民国十一年(1922年)仲夏月所刻“敬胜堂重修”本。封面与书脊以楷书题《戴氏宗谱》,扉页中栏竖排隶书“源远流长”四个大字…  相似文献   
3.
4.
黄鲁直于相国寺得宋子京唐史稿一册,归而熟观之,自是~①文章日进。此无他也,见其窜易~②句字,与初造意~③同,而识~④其用意所起故也。(选自《曲洧旧闻》,中华书局2002年版)【注释】①自是:从此以后。②窜易:改动。③造意:构思。④识:本文指揣摩。【今译】黄庭坚(字鲁直)在相国寺得到一册宋祁(字子京)修撰的《唐史》稿本,回去后仔细研读,从此文章日益进步。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看到宋祁修改字句,和原先的意思不同,从而懂得了他写作的精妙构思。  相似文献   
5.
通过挖掘和分析桐城文化中的治民思想,得出以下结论:执政者须勤政务实,究心国政,关心民瘼;举官须公正廉洁,明于选人任贤;抑止贪腐须加强法制建设,制订完善行政法规,从制度层面建设上下联动、互相监督的用人规范和约束机制;将道德规范纳入法律规范体系,促其法制化,将源头防范与法律制约结合起来,化民郅治;为政治民中应以德治政,匡世安民,助文教推广,泽被民众,确保民众权益,宽服民心.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研究桐城方言单字声调的音高特征,用Lz-score的方法对原始基频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而后根据五度标调法的原则来确定声调的调值,再与传统调查的方言声调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游幕是桐城派士人的重要治生方式。桐城派士人从事文幕者较多、功名较高,且高级幕僚较多。他们的入幕有自荐及他荐的方式。为幕之道有多种表现,既注意保持与幕主的距离,又强调独立人格,重在自保。幕僚的收入差别较大,高级幕僚的收入不在某些官员之下。  相似文献   
8.
道咸宋诗派成员程恩泽、祁寯藻、何绍基、曾国藩、郑珍、莫友芝之间,诗歌唱和与人生交往大多并不密切,有的甚至并无交往,也很难认为他们有公认的盟派宗主、共同尊宋的理论主张和相似的创作风格,因此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的条件并不充分。近代文学史和批评史对于宋诗派的认识和论述,大多受陈衍近代诗观的影响,随着材料的不断发现和深入阅读,研究者应该放下他者的遮蔽,直面诗的世界,不断去探寻和接近文学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9.
陈金凤 《寻根》2013,(5):101-105
位于江西吉安东南端的青原山,以山青、水清、气清而名扬,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六祖慧能首座弟子行思于此山安隐寺(后改名为净居寺)扬禅弘法而肇开青原禅系,一时成为天下名山。然宋以后数百年沦于圮废,祖道无闻,直至明中后期在江西曹洞宗中兴的背景下,才略复生气。清朝康熙初年,一代高僧药地大智(方以智)重振青原雄风,使之再度成为江南禅宗的重地。方以智与青原山的结合,是中国禅宗史上“名僧名山两相宜”的典型案例,考察这一案例,自有相当的学术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怀民(1738—1793),山东高密人,清"高密诗派"领袖.出身名门望族.少年时代随父母寓居晋中6年多;回乡后习业应举,然屡试不中.中年奉母侨居广西岑溪县近5年.晚年闲居家乡.平生交游广泛,唱和频繁,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