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信息传播   4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章讨论了象形文字的概念和人类文字雏形即文字画概念的根本区分,认为“象形文字“一词符合古文字命名法规律,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中国文字都是表意符和声符并用文字,塞姆语字母文字独立起源于两大文明之间,受两河流域文明影响较大,埃及文字的象形特征保持了三千年,它的象形字体和演化出的两种简化的、不太象形的手写字体一直并用.  相似文献   
2.
高校世界古代史课程教学中,古代西亚常被视为人类文明史的开端,但课堂讲授中以专题板块为主的教学体例让学生们在主观上对古代西亚的历史产生了割裂感。因此,文明交往的视角应该被引入古代西亚史的教学理念中。基于文明交往理论,楔形文字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有着自己的文明发展轨迹和特点,其内部诸文明也相互交往。这种区域整体性视角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世界古代史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把握古代西亚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3.
西河流域的古文明。开始于约公元前3500年楔形文字的发明.结束于公元224年。古希腊称两河流域为“美索不达米亚”.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两条河流间的土地。  相似文献   
4.
河流域地区的考古发掘成果与楔形文字的成功解读,使一门新的学科亚述学应运而生。1857年亚述学诞生后,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使曾经一度死亡的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开始复活。经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亚述学在西方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许多专门研究亚述学的研究中心,创办了一些专业杂志,定期召开国际亚述学大会进行学术交流等,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5.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今天伊拉克境内),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因而史书称其为“肥沃的新月地带”,它是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约在公元前6000年,中亚深山中的苏美尔人侵入这片沃土,他们在这里发展了农业、发明了象形文字即“楔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苏美尔人已在两河流域建立了十几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奴隶制城邦。  相似文献   
6.
魅力汉字     
中国最早的汉字是藏于河南安阳殷墟文字博物馆的甲骨文。它与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并称世界四大古文字,但传承三千年以上的,只有汉字。十几亿中国人今天使用的汉字,见证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明,它是人类的史诗,也是炎黄子孙精神的凝练。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民族文化的根本。只有真正的认识它、热爱它,才能重视它。  相似文献   
7.
楠子 《世界文化》2012,(1):56+61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发源于两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所以又被称为两河文明。这个文明的中心大概在现在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带。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创造者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来自东部山区的苏美尔人,据考古资料显示,他们会制陶,并发明了人类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人建立了城邦,在前24世纪被阿卡德王国所灭。  相似文献   
8.
文字作为文明的火种,对人类的意义并不亚于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真火",或许更是"真火"。不过,文字自产生之日起,便存在一个载体的问题。讯息的传播,只通过缺乏留暂的声音就太过窒碍了,必须通过记录在某个东西上面,才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这其实正是文字产生的缘起,也是之后书诞生的缘起。文字和书从诞生之日起,便必须以物质的存在为依托。在石头、竹木、骨头、  相似文献   
9.
阿淑尔巴尼帕是新亚述帝国后期一位杰出的国王,他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图书馆,这座图书馆不仅为后世保存下来了大量的文化财富,同时也对现代的图书馆科学做出了深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作为数字图书馆先导计划项目Ⅱ之一的楔形文字数字图书馆倡议(CDLI,The Cuneiform Digital Library Initiative)是由洛杉矶加州大学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历史科学研究所于1998年共同发起并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重要数字图书馆项目,力图将世界范围内的楔形文字藏品集合起来,建立一个集中的平台供用户免费查询研究使用。文章对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意义及现状进行了综合性的述评,包括项目概述、资源组织、技术特征、服务特征以及作者的评估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