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1.
吴让之,字熙载,江苏仪征人,精于书画,更擅长篆刻。吴让之传承了邓石如"以书入印"的思想,并将其完美结合,是中国篆刻艺术由古代进入近代的标志性人物。一生贫困的吴让之,幼年时期就喜欢刻印。十五岁以后,他用十年的时间临习汉印,积淀了深厚的汉印功底。后来,他以邓石如篆刻为师法对象,经过数十年潜心学习,终成一代篆刻大家。有资料显示,吴让之一生刻印一万  相似文献   
2.
篆刻发展至明、清,流派成为一大特色。如皋派就是在这一时代趋势下形成的。该印派创派的有功之臣首推许容。方去疾先生在西冷印社社庆时作过题为明清篆刻流派简述的学术报告,着重谈及清初篆刻六大家,其中就  相似文献   
3.
临摹汉印是学习篆刻艺术的入门途径。通过学习缪篆文字,养成入印文字规范的良好习惯;学习汉印的章法,营造平衡稳定的印面;训练严谨的规矩,蒙养博大的气象;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临摹前应当有一些必要的刀法训练;最好是在临摹的阶段,就直接在印面上作反书印稿的训练;要重视形似,重视规矩与法度。临摹的对象选择平正工稳、清晰完整的汉印作品为好;多读、多写比临刻汉印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篆刻自商周时期即诞生并广泛应用,与书法、绘画一样,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秦汉时期是中国篆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朝虽然短暂,但奠定了篆刻艺术的基础和发展方向,汉印在秦印的风格基础上又有长足的发展,篆刻艺术与技法不断成熟,形成了不同于秦印的汉印风格。促使秦汉印风转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明代刻本印谱<秦汉印统>的研究,历来都受到版本界和印学界的重视,这是因为都有顾从德家族和罗王常参与;原拓二十部<集古印谱>流传不广、顾从德和罗王常在编辑<印薮>时,没有接受王樨登的建议改书名为<印薮>,而继续沿用<集古印谱>为谱名,从而造成二部不同的印谱重名现象;<印薮>的流传面很广,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也极大,所以人们以为<印薮>是原拓<集古印谱>的翻刻;因<秦汉印统>也是在<印薮>的基础上删改增补等原因,致使很多人都把<秦汉印统>、<印薮>、顾氏<集古印谱>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6.
正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  相似文献   
7.
十方 《收藏》2011,(4):116-117
清人吴先声云:"印之宗汉也,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中国印艺术(中国篆刻艺术)和唐代的诗歌艺术、晋代的书法艺术一样,在古代,已成为经典艺术。它始于殷商,盛于战汉,发展于明清、当代,集书法、绘画、镌刻三者于方寸之地,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念和审美理想,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艺术之一。  相似文献   
8.
王元建 《图书馆》2005,(3):118-119
文章记述了书法篆刻家黎泽泰艺术流派风格及成就。所辑刻印《石莲巢客印稿》,《铅华未落庵印稿》等蔚为壮观。尤其精选原文馆所藏汉印及清代何绍基家藏亲手拓印成《古印拓存》8册,已列为善本书刊珍藏。  相似文献   
9.
骆培华,广东小榄印社社长。他接触篆刻的时间虽不长,且又是一位不大不小的企业家,对篆刻只是出于挚爱而忙里偷闲,但却取得了不俗的艺术成就,显现了特有的风貌。骆培华篆刻以古玺为宗。古玺相对汉印来说,有一套独特的风格体系,仅是单纯的描摹画形、  相似文献   
10.
"虚实",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范畴之一,先秦时期老子就认为宇宙万物是"虚"和"实"的统一。汉印延续的时间长达数百年,厚重的文化积淀,无数匠工的创作实践,在汉印中早也渗透了老子的"有""无""虚""实"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