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9篇
教育   252篇
科学研究   5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郝静 《小学生》2011,(6):48-48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所以计算教学又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随着市场经济、国家政策等外部结构性因素的变动,乡村生计方式发生多次改变。本文所关注的X村先"非农化"发展再"回归"农业生产的改变,是近年来一类资源型村庄生计方式变迁的代表。研究表明,X村两次转型的过程都是"先行者"带领村民逐步转变生计方式的过程。"先行者"按照以己为中心,以血缘亲疏、地缘远近"差序化"代入的方式,带领其他村民进入到新的生计方式之中的"行动逻辑",在农村项目引进、工作引荐以及产品运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带领作用,促成了村庄生计方式的转变。本文认为,在解决转变生计方式的难题时,X村村民是基于村庄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发展经验,将"差序化"的社会关系"代入"其中而成功的。"差序化代入"是资源型村庄的一种生计方式"变迁机制"。该案例说明,尽管外部结构性因素不断变动,村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差序格局"仍具有强大的惯性,乡土社会关系对维持乡村秩序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可为解决供给侧改革中的员工分流安置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海外寄霓君》是皖籍"新月派"诗人朱湘在留美时期写给妻子的书信集,集中展示了朱湘海外留学生活时特殊的生计和情欲苦闷。旅美期间的生存困扰让朱湘在《海外寄霓君》中暂时抛却了厌世心理,取而代之以一种虚妄的生活热情,然而后者却最终被现实击碎,并加速了诗人的死亡。  相似文献   
4.
企业管理者需要看到一个人的整体,他不仅仅看到挣钱和生计,他还看到生命方式的选择。这其中既透露着对生命的敬重,也显示出了不一样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张謇的大教育思想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謇教育思想的最大特色是以实业为依托,以国民教育为中心,通盘考虑,整体规划,不断创新,全面发展,他自始至终高举“教育救国”的大旗,大力创办近代教育,促使南通建成了以师范教育为本的普通教育体系,以生计教育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大众教育为目的社会化教育和救助弱势群体为主的慈善教育,这种具有近代意义的大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探讨了新疆昌吉地区回族生计模式和民族教育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研究,我们深知回族生计模式的形成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教育文化对他们的生计模式影响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7.
日本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的职业教育较为发达,体系也较为完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2l世纪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日本进一步提出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建立对社会职业的认识,在现实中理解社会、经济的结构,懂得作为劳动者的责任和义务,解决"从学校到职业的过渡"这一问题,更长远的是要每个人拥有自己喜欢又有利于社会的职业,造就幸福快乐的人生。  相似文献   
8.
在地域、环境、文化、技术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罗布人传统社会形成了以渔猎为主的生计方式,同时罗布人还尽量采取其他生计方式以弥补食物的不足。改革开放后,随着新的农业技术的引进和国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罗布人的生计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相似文献   
9.
10.
在与很多数学教师交流以及自己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个奇怪但又极为普遍的现象:有些重要的容易混淆的概念,尽管教师一再强调,却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学生不能牢固地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