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5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5篇
教育   4472篇
科学研究   405篇
各国文化   55篇
体育   203篇
综合类   135篇
文化理论   23篇
信息传播   60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272篇
  2015年   686篇
  2014年   1423篇
  2013年   349篇
  2012年   338篇
  2011年   342篇
  2010年   305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349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学科育人的逻辑起点、内在条件与实践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元祥 《教育研究》2020,41(4):4-15
  相似文献   
2.
3.
郭超 《天中学刊》2002,17(3):72-74
天中文化是在豫南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孕育而成的地域性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弘扬天中文化,对于加快驻马店市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14年前,我采写了一篇题为《胡耀邦的最后七天》的长篇通讯,由于我当时并未完全搞明白的原因,这篇原计划发新华社通稿的稿件没有发出,只在发往海外的《?望》周刊海外版上登了一下。1989年4月15日清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胡耀邦同志逝世,这一噩耗震动了海内外,使亿万人民异常悲痛,海外有些媒体趁机散布了一些有关胡耀邦同志死因的谣言。为了澄清事实,也是为了将耀邦同志辞世的具体情况告诉我国人民,新华社社长穆青决定由新华社记者采写一篇有关耀邦同志从发病到最后逝世这7天治疗过程的稿件,供国内各报台采用。穆青同志把这任务交给了我,并…  相似文献   
5.
6.
本文讨论的"对话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它既需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验证、完善,也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探索予以支持.本文试图通过对陈善、巴赫金、克里斯蒂娃等中外名家关于阅读策略论述的分析,为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提供某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7.
形天是开题氏的祖先;“开题”即“形题”,也即“雕题”或“形天”。形天神话的背景在今甘肃西和县仇池山、洛峪镇一带,“奇股国”乃“形天与帝争神”之地。“奇股国”、“武都”之义大体相当,其得名与形天有关。  相似文献   
8.
栾芳 《现代语文》2004,(11):18-18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文人为了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常常借助于描写一个理想的世界来反衬.而在文章的构思模式上也常常是采用从"现实"到"理想境界"最后又"回到现实"的构思模式,用理想境界的美好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由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来反衬对现实世界的厌恶."现实--理想--现实"的构思模式在反映现实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发挥了特有的效果.现就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山东文坛 ,诗词文赋 ,戏曲小说 ,诸体纷呈 ,名家辈出 ,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局面 ,流传至今、见于著录的作品极其丰富 ,沉埋已久、有待挖掘整理的也不少。本文拟择其三种较为重要且未见著录的邑人作品介绍给读者 ,以与广大文学研究爱好者共赏析。  一、沉埋数百年的诗集《问天亭放言》  《问天亭放言》一称《天史诗》,是丁耀亢山居期间撰写专著《天史》时创作完成的 ,故名。它一经问世 ,即受到了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礻真的大加赞许 ,谓 :“丁著《天史诗》,多奇句。如《老将》云 :‘低头怜战马 ,落日大江东。’《老马》云 :‘西风双掠…  相似文献   
10.
高中学生处于青年早期,其年龄持点、情感价值观特点、认知特点等决定了他们在历史学习中的特点,以下就此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