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95篇
科学研究   20篇
各国文化   13篇
体育   36篇
综合类   25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群拿惯了鸭脚子和爪杆,踏着雅砻江、金沙江、长江水,从事木材水运30多年,为国家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赶漂人”,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毅然告别了他们酷爱的事业,从深山峡谷中走来,开始第二次新的创业。他们在攀西裂谷,在大小凉山,在雨城雅安,酒都宜宾,酒城沪州,在长江之滨、金沙江畔,舞银锄,洒热汗,用心血播种绿色,不仅顺利完成了由“赶漂人”向“植树人”的转变,而且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成为实施“天然工程”,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2.
3.
徙步进山     
《西藏体育》2004,(4):15-20
徒步第一天5月28日晨,探险队离开奥斯克力,当天中午安全抵达廓若峰营地。早上山区的天气晴转多云,正适合行军。队伍离开营地后首先穿过奥斯克力村的田野和村庄,路边的当地居民都非常友好地和队员打招呼,小孩子在远处高喊“Hello”,老人们则用近似藏语的当地话祝这些远道而来的中国人一路平安,队员们也用当地话问他们好。奥斯克力附近还有另一个村庄,此后探险队将再也看不到农舍田园,随之而来的只有静默的雪山和苍茫的冰川。探险队的首日行程在7天的行军中路线最短,道路也最好走,大多是相对平坦的河谷山间道路,有时候要通过一大片乱石堆,一…  相似文献   
4.
5.
古时交通不便,亲友远别,难免伤情。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习俗。汉乐府中就有《折杨柳》篇。折柳送别,唐代  相似文献   
6.
绿是生命的色彩,绿象征世间万物的色彩。每当你看到绿色时,心中不由得生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脑中浮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走在春日的小道上,环视周围,偶然发现了点儿绿—一株嫩绿的新芽从泥土里冒出。蓬松的土壤拥抱着嫩芽,芽儿在土壤中伸直了腰,挺起胸膛。让人欣喜,又让人有些怜悯,小心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云:"激流漂石,势也。"静水死,活水动,激流猛。思维如水,只有让其动起来,才能彰显其活力。一、特别的课文带出特别的情结翻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我们会发现其中有许多作品是比较特别的,它们的"面孔"是常新的,面对这些全新的面孔,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将学生的生活和学生的课外积累与文本进行有效对接,以文本为圆心  相似文献   
8.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中,知识正在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传播和更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若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以及方法,这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显然,传统强调注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模式肯定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新课改”也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而  相似文献   
9.
把《窦娥冤》《西厢记》和《牡丹亭》加以比较,可以化用四句诗来概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三个女人三台戏,淡妆浓抹总相宜。"一、作者作品——横看成岭侧成峰《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作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被压迫劳动人民强烈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10.
课改,对于每一个有独立思想的教师来说,是从口号、思潮、观点中厘析出属于自己的"下一步"的过程。没有也不可能有完全的推翻,我们总是在反思中修正,在辨别中确认,在探索中发现。无论是十年前的"以生为本",还是十年后的"以学定教",研究、发展学习主体(学生)的目标总是不变的。十年来对于学习过程和导学策略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更为"体贴"的领域,"语用意识""文体意识""情意关怀"……"教"向"学"的引渡,途径更加多元,方式更加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