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试述薛福成倡导西学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作为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洋务巨擘"薛福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为了破除阻力,倡言西学,构建了诸多理论,如"体用"道器"论、"西学中源"说、"西法为公共之理"说等,都具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
开平煤矿是洋务运动的产物,是这一时期众多煤矿企业中办得最有成效的一个。唐廷枢对开平煤矿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其成功的关键在于西法开矿、近代运输乃至近代经营方式的运用和开拓,这些成功经验对今天的企业和企业家的经营活动仍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谭嗣同的"尽变西法"观是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其变法思想较为全面、激进而又具体,表明谭嗣同这时的世界观的主要倾向已经资本主义化,试图用发展资本主义来挽救民族危机。"尽变西法"思想虽然还不够深刻和成熟,但总体来说,它是谭嗣同甲午战争后到其牺牲前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乃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也有其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4.
劳乃宣是晚清时期的著名学者之一,虽然在地方为官20余年无显赫政绩,但在清末却参与了新政的修律改革。在修律的过程中,劳乃宣积极参言,提出了自己的修律见解和主张,并对中国的法律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极富远见的建议。虽然身处社会转型时期,其思想不无矛盾之处,但其法律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法土豆饼     
《早期教育》2004,(1):24-24
  相似文献   
6.
西学传播与近代史学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鸦片战争时期发轫的近代史学,其80年行程中,在历史观、著述内容和体例形式上经历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重要的原因即因西学的传播而推动形成的,这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和学术史的重要课题,以往尚缺乏系统的探讨。由于逐步吸收西方新学理,近代史学的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各具鲜明的时代特点。鸦片战争前后在中西文化撞击中,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史家呼吁了解外部世界的广阔和先进性,撰成介绍外国史地的名著,突破了传统史学的旧格局。1860年至甲午战前,先由冯桂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人物,从以前的"师其技"跨入到"采其学";其后,以黄遵宪撰成《日本国志》为代表,直接介绍外国制度文化,探讨其富强之由,为变法运动提供了借鉴。戊戌前后至20世纪初年,西方近代进化论在国内迅速传播,成为国人观察历史和民族前途的指导思想,由此结出《新史学》、《中国古代史》等硕果,因而宣告了严格意义的"近代史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7.
尹延安 《英语辅导》2008,(1):108-111
法律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方法学知识的输入首先就意味着要突破中西之间语言文字上的界限和隔阂。政治法律知识正是传教士所输入的一种重要文化内容,因而传教士是晚清西法东渐的主要载体。从传教士从事的法律翻译活动及其成果入手,分析其翻译原则、方法及特点,以期扩展法律翻译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西法东渐风气的影响,清季法律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近代意义上的法律教育开始兴起。这不仅表现在有志之士呼吁中西学并重,且政法学堂也重视聘请外籍教师,以外语教授西方法律,派遣法学留学生出国,以至形成中外合办高等法学教育的特色,这无不渗透着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西法东渐风气的影响,清季法律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近代意义上的法律教育开始兴起。这不仅表现在有志之士呼吁中西学并重,且政法学堂也重视聘请外籍教师,以外语教授西方法律,派遣法学留学生出国,以至形成中外合办高等法学教育的特色,这无不渗透着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