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2篇
科学研究   9篇
体育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明末清初的朝代更替中,有不少中国文人和僧侣,由于明末战乱、日本德川幕府的支持等原因,纷纷东渡扶桑,形成了一次移民浪潮.与此同时,也掀起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中国向日本进行文化传播的又一次高潮.在这过程中,中国人在宗教、哲学、医学、建筑、书法、音乐、武术以及造船业等方面都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刊将讲述一位著名造船专家、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赵耕贤研究员普通而又平凡的人生。经过44年的风雨洗礼与工作磨炼,他发奋拼搏、追求创新,取得了骄人业绩,为我国造船业的发展与国家能源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造船、航行、石油和冶金等行业享有极高的声誉。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走过艰难的历程?读了本文,也许能给人们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3.
地处东海之滨的温州,依托于天然的海洋优势,港口经济发展甚早。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基础,温州造船业随着温州港的盛衰而曲折前进。清前中期(鸦片战争以前)国家海洋政策复杂多变,康熙解除"海禁"以后温州港重新走向繁盛,温州造船业也得到恢复发展,并在造船规模、船只种类、船只质量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工业特色。温州造船业的发展对现代造船业及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是高素质的教师,探索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途径有,加强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产学研结合等,同时应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之前,大连地区造船业逐步建立,并取得初步发展;事变之后,受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刺激,大连造船业进入了一个畸形膨胀阶段。日本殖民当局垄断了与大连造船业相关的产业,掠夺造船业的产品利润,并且剥削和压榨中国工人,这些都反映了大连造船业的“殖民地”化特征。大连造船业是中国北方海港城市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门类,在日本统治时期急速膨胀,其实质是为迎合日本殖民扩张和侵略的需要,也是日本战时“统制经济”下的制造业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小月 《英语沙龙》2009,(3):60-61
由于木材丰富,造船业是新英格兰的一个主要工业。早在18世纪,马萨诸塞的格洛斯特一个造船主宣布他造了一艘新型船只,他称之为schooner(纵帆船)。根据航海历史学家的看法,那艘船实际上与以往“前桅的帆较小、主桅有斜桁帆的两桅纵帆船”区别不大,但是,schooner这个名称就像spoas car(跑车)在20世纪那样,流行了起来。在操作上,它比横帆船所需船员少,有时在紧急情况下,一人就能操纵。  相似文献   
7.
《辽宁招生考试》2005,(8):F002-F002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原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是我国北方唯一一所以培养造船业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综台实力强、多科性、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相似文献   
8.
陈昱扬 《物理教师》2001,(12):46-47
初二学生学习了浮力的知识以后 ,可以从课堂内外结合的总体考虑 ,从适应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出发 ,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 1 )收集资料 ,举办主题讲座“我国造船业的回顾与展望” ;( 2 )组织参观造船厂、船舶研究中心 ,互相交流体会 ;( 3)开展制作潜艇模型活动 .1 收集资料、举办讲座的活动方案教学目的 (实施目标 ) :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和讲座活动中 ,不断提高自己查阅、筛选、归纳、综合材料的能力 ,培养自己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开阔眼界 ,了解我国的历史和国情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活动内容 :集体讨论 ;个人搜集资料 ;分组交流、补…  相似文献   
9.
10.
马尔默西港新城的地标曾是一座巨大的考库姆起重机。这座建造于1974年、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起重机,代表着西港新城造船业的辉煌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