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各国文化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炜 《寻根》2006,(6):4-7
在世界文化史上,“圣化”是一种常见而独特的文化现象。说其常见,是因为几乎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圣人;说其独特,是因为每一种文化造就圣人的原因和途径各不相同。在中国历史上,“圣人”最初是用来称颂那些聪明睿智、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圣人本质上也是普通人中的一个,虽然他有优秀的一面,但也难免会有一些不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其人格逐渐被升华,人们不仅尊敬他,而且开始膜拜祭祀,希望能得到他的保佑。这时,圣人实际上已经被神格化,有了神的特点和秉性。开漳圣王陈元光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他的形象实际上经历了人—王…  相似文献   
2.
开漳圣王信俗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我国河南、福建、台湾等地以及东南亚各国的信仰习俗,具有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表现形式,在全球经济、文化、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以文化遗产事业发展为研究视阈,建构新时期的开漳圣王信俗文化,既需要继承原有的文化内涵,也应该增加新的时代内容,特别要科学保护、积极开发开漳圣王文化遗产,提升其文化品位,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开漳圣王信俗文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南宋名儒陈景肃后裔谱系始见《清漳志》,其祖先谱系始载万历元年《漳州府志》,为后世方志所沿用.其后裔仅其子陈縡、陈植可信,但事迹无考.其谱系建构始于明代中后期,历经清初重构,最终呈现出其远祖陈元光、祖父陈汤征、父陈文晦及其子陈宋一、陈宰,孙陈植、陈格、陈概,六世孙陈君用,七世孙陈汶辉.  相似文献   
4.
陈政、陈元光率军入漳并"开漳"是唐代前期一次重要的军事移民活动,此次移民反映出唐代移民具有开放性、家族性以及移民工程系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表明,陈氏父子开漳的移民活动既是特殊个案,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受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社会现实的影响。开漳取得的巨大成功得益于唐朝廷和陈氏父子奉行积极的开边策略和开明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5.
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和宣传,目前对唐初以陈政、陈元光为首的87姓中原移民入阂,开发泉潮地区,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民族和睦,发展社会经济与文化所起的积极作用及促进闽南文化的形成方面的意义,已经形成了共识。但也存在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足,难以有效地取得突破。二是田野调查的力度不够。三是研究方法的相对陈旧。对下一步工作的几点建议:(一)在中原文化和闽南文化研究及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的大背景下,大力开展这项研究工作。(二)加大田野考察和文物的收集力度。(三)着力于研究方法和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6.
陈元光是初唐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他领光州乡荐第一之年,一般认为是在其13岁时。若采信传统的说法,不仅造成对陈元光诗文文本理解的偏误,且不符合唐代进士科举的史实。本文经过对材料的重新分析和考证,确认陈元光12岁领光州乡荐第一。  相似文献   
7.
陈元光族姓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元光(657—711)被称为“开漳圣王”.系第一任漳州刺史。自漳民渡台以后,陈姓在台蔚为大族.有“陈林半天下”之说,而陈元光开漳功绩遂洋溢于闽台两地,威惠庙之建比比皆是。顾陈元光事迹。新旧《唐书》皆付阙如。是以宋漳浦知县吕璹有“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之叹。无征不信,清版府县方志取《颖川陈氏开漳世谱》资料,益之以《白石丁氏古谱》构成唐代漳史框架,详实均未惬人意,疑义百端.而后世撰修志,陈陈相因,守旧弥笃,莫敢细考核实,遂使陈元光族属家世成为千古之谜。以讹传讹,可叹也已!  相似文献   
8.
闽粤、台湾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多崇祀三山国王,但三山国王是人是神,怎样形成却鲜为人知。本文依据唐初陈元光题壁诗认为,三山神是魏晋南北朝时人,因有功于隋,而受封(可能曾被职为揭阳驻守),但他们鉴于隋杨广的暴政退而隐于三山之中,以后还常出以救人急难,传说甚多,逐广为崇奉,历代统治者也加以利用,才由勇士而变为山神。这件事自元起,海内外皆有庙记记述,可为佐证。  相似文献   
9.
李姓。李姓姓源,出自赢姓。惭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传至伯益,得赐姓赢。伯益生恩成,为大理(官),遂以官为氏,后裔理征因得罪纣王而死,其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今河南豫西),食木子得全性命,子孙改理为李。李姓入闽始自唐初,光州固始人李伯瑶随陈元光入闽,子孙散居龙溪、漳浦诸县。至南明隆武元年,李氏入闽后裔分别由福建泉州、漳州、汀州,广东嘉应、惠州等地渡海迁台。  相似文献   
10.
当代学者关于陈元光籍贯问题的争论,前后持续30余年,形成了30余篇专题论文,但是迄今仍难以形成定论。而现存史籍中关于陈元光籍贯的记载,按照时间先后分别为唐代岭南说、河东说,明代光州说、光州固始说,清代揭阳说、弋阳说,诸说形成时间跨度很大,且相关史籍的记载不乏自相矛盾之处,使得这一问题益发复杂。而学者们对陈元光相关史事、论著及相关陈氏族谱的考订,使得陈元光籍贯与事迹之间的错位更加明显,对于如何以最少的"错误"、最小的"误差"完整书写陈政、陈元光父子开漳、治漳事迹,增加了不少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