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3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情表》的最后两句话耐人寻味:"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上表之时,李密"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是发自真心的,也是符合实际的。那么,"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也是出自真心的么?我觉得,"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只能理解为威逼之下生出的"假情词"。为什么这样说呢?古代有"护名节,胜功名"之说。当新政权出现时,名士的"名节"是个大问题。对于晋武帝的征召,李密内  相似文献   
2.
正高中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美好的人生刚刚起步,如花的生命将绽放异彩,传生命之道、解人生之惑的生命教育自然成为这个时期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这方面,承载着"载道"任务、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古典散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高中古典散文教学中,要渗  相似文献   
3.
生成性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生概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生成性教学已经进入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在《陈情表》一课的教学中,使得教师与学生互动、生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表”是古代实用文体,古书训“表”:“表,明也,标也。”陈懋仁《文章缘起》说:“下言于上,曰表。表,明也。标著事略,明告于上也。”《文心雕龙·章表篇》说:“表以陈情”。作为臣子向皇帝陈述请求的文体,“表”有感情,有文采。《出师表》和《陈情表》情辞并茂,情尚诚信,辞尚精巧,这主要受文体特点、作者自身修养及时代背景的影响。一文体特点。表文读者是皇帝,写作目的是陈述请求。前者要求情信,即站在一定立场的真情。诸葛亮站在报先帝忠陛下的立场,是以国为重的真情;李密站在尽孝立场,是以孝为先的真情。后者决定辞巧,即讲言辞。诸葛亮追…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选人了《陈情表》一文,教材把“凡在故老,犹蒙矜育”中的“故老”解释为“指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而且与之配套的人教版教参也采用这种解释。笔者认为这种解释并不妥当。  相似文献   
6.
我的陈情表     
高考已过,吾兄败北,成绩与“211”大学距甚远。终日徘徊,长吁短叹,倍感人生零落,前途渺茫。我与兄自小情笃,兄颓废,处狼狈。予心不忍,上一陈情表告之,以唤决心与斗志。  相似文献   
7.
题目是文本内容与主旨的高度提炼与概括,是指引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感悟和探究的重要切入口。从题目入手细读文本,有利于准确把握文本的关键与核心,快速理清思路,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陈情表》时,以题设问,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披文入情,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情感;由情入理,引导学生分析人物的形象和可贵品质。  相似文献   
8.
<正>几番执教《陈情表》,每次感受不尽相同。初次教授以情而教,再次以孝而教,这次教授除了"孝情""忠心"之外,笔者感受最深刻的是《陈情表》中李密的人生智慧和文学才气。李密的《陈情表》全文只有475字,以侍亲孝顺之情感人肺腑,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在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普世逻辑之下,能让晋武帝赞叹"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养其祖母奉膳",足见《陈情表》绝非只是一篇以情动人的表文。  相似文献   
9.
李外平 《学周刊C版》2011,(1):109-110
一、困惑 不久前,我听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课文是《陈情表》,其教学过程大致可分成如下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肖桂姣 《科教文汇》2012,(32):82-83
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已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作为课程目标提出,并且训练学生深刻性思维也具有它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本文试图以《陈情表》教学为例,探析如何训练学生深刻性思维.大致从三方面提出了设想:(1)提供思维材料,进入情境;(2)创设问题情境,理清作者思路;(3)走出作者园地,拓展思维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