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5篇
信息传播   2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峰  田步石 《视听界》2006,(3):98-98
随着新闻娱乐化现象的蔓延,各媒体对娱乐新闻特别是明星绯闻穷追不舍。前段时间,黄健翔、张靓颖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人又掀起了娱乐报道的狂澜。从百度输入“黄健翔张靓颖绯闻”搜索,用时0.064秒,就出现52400条符合要求的查询结果。大都是报道张靓颖在超女比赛后,之所以能够顺利签约华谊兄弟,与黄健翔从中牵线搭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公众的知情权。知情权又称为“知的权利”、“了解权”,是公众的一项基本的社会权利和自由,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大到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政府官员的作风及道德品质,小到个人的有关信…  相似文献   
2.
潘政 《青年记者》2007,(14):45-46
最近,黄健翔推出的个人首支单曲《你不是一个人》在网上颇受追捧。似乎在一个转身之间,黄健翔就完成了从一名体育记者到娱乐明星的转变。可是,这么突兀的变化却让人觉得很自然,因为即使不推出这支单曲,仅仅是作为一名体育记者,黄健翔也堪称明星——记者中的明星。  相似文献   
3.
孔令彬 《新闻窗》2007,(2):99-100
在某网站评选的“2006年网络明星”中,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黄健翔在列。黄本是央视体育频道的足球解说员,2006年11月16日,黄从央视辞职。如果没有网络,如果没有博客,相信黄将和其他从央视辞职的主持人一样,要么跳槽,要么过另一种平静的生活。但一切因为网络而改变,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让黄健翔迅速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而再早一年的网络红人芙蓉姐姐与黄健翔借助网络成名之前已有的名声不同,她崛起于市井之间,但同样借助于网络的力量而迅速走红。  相似文献   
4.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可能就是对中年“待业”的黄健翔(以下简称黄君)此刻状况的最好注解。在他不短的职业解说生涯期间,创造了太多太多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可能正是缘于他的这种经典,才促成了其同行决意把他恶搞到底的行为,以至于黄君的离职都能被媒体曲解为在自我炒作。  相似文献   
5.
管连军 《中华武术》2007,(12):18-19
专项技术和专项身体素质是帮助运动员提高专项成绩的两个重要因素,因此,我十分重视以上两个内容的训练。众所周知,大强度训练是提高运动成绩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能保证大强度专项训练的顺利进行,首先要看运动员是否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二是运动员的专项素质水平;三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水平。运动员只有同时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水平,才能有效地进行大强度训练。  相似文献   
6.
给老师送礼     
儿子这次考试考砸了。看着儿子带回家的成绩单我就怒火中烧。其它几门功课还算可以,就是平时总拿第一的英语,这次破天荒挂了“红灯”。“你这是怎么搞的?”我把桌子拍得当当响。妻子忙劝我说:“你干嘛这么高声大气,有话好好说嘛!别吓着孩子了。”妻子把我拉进了卧室。关上门,妻  相似文献   
7.
郑凤荣打破世界纪录时,我刚刚30岁,从培养郑风荣、倪志钦到郑达真、杨文琴走过了40多个年头,时间真快,我们这一代已步入老年了,回首事业历程,无怨无悔。但至今仍有一个心事,把我的经验写一写,通过不同的形式向年轻教练员介绍一下,希望对他们今后的训练能起到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一般的情况下,比赛的结果只有两种可能——成功和失败。在这里我主要讲的是失败,因为每个运动员参加比赛都有失败的时候,甚至有多次的失败,我认为这并不可怕,关键是怎么对待,如何去总结好、解决好这个问题。应该说,比赛是运动员暴露问题的最好时候,  相似文献   
9.
黄健教练谈跳高——关于心理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向大家说明的是,我不是什么心理学家,和大家一样,只是在训练中非常重视心理所起的作用。过去在莫斯科体育学院学习的时候,心理方面的理论知识学得也并不是太多,仅仅是一点点常识而已,而且在训练实践中还结合不上(因为体育训练是一个特殊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按照运动训练的规律与进程,每一个训练周期结束后,都要安排一个过渡期,用来消除运动员由于长期训练及比赛所带来的肌肉与神经上的疲劳,以便更好地进八下一个训练周期。而如何科学地安排好过渡期的训练,也是每一个教练员一直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