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3256篇
科学研究   290篇
各国文化   24篇
体育   62篇
综合类   161篇
信息传播   10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296篇
  2013年   308篇
  2012年   419篇
  2011年   460篇
  2010年   266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230篇
  2007年   285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日本女性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进行考察。通过与本国男性和世界其它国家相比较,发现日本女性参加体育运动的现状不容乐观。从女子进行各种体育项目的实施率、女子参加体育运动的促进条件、目的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女子参加体育运动的特征,并对更好地促进其参加体育运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笔者不久前以书面问卷的形式对学生不喜欢听力课的原因进行了调查。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对比分析,提出大学英语听力课教学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体育人才的需要,顺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对体育专业英语听力课程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针对体育类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校体育专业英语听力课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加强听力教学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4.
听力理解的思维特征与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听力理解作为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思维过程或心智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归纳起来为:时效性;过滤性;共振性;推测性;修正性。了解听力理解的思维特征,并在听力教学中进行相关的思维训练,将有助于学习者听力理解思维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中日大学生对体育教学及运动与健康认识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体育数理统计方法,时中日大学生在体育教学、运动与健康等问题的认识进行了比较,得出中日大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出我国体育教学中教书育人已取得明显收效。中还提出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时体育教学效果、运动与健康的认识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复合型外语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于OBE理念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出课堂、作业、考核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对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论文从日本文献评奖的类型、机构、运作模式等方面切入,全面剖析日本的文献评奖体系.并概括其特点和不足,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听力理解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语言过程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影子练习,转述、联想和记笔记等方法培养学生记忆能力,尤其短时记忆能力,以提高他们听力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中日经济、文化层面的交流日渐深化,高校中日语教育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在师资充裕的条件下,日籍教师已不单纯教授口语、视听、写作等课程,也普遍地担任起精读课的教学任务。众所周知,精读课是培养"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的综合性课程,而且,其与母语有着难以切断的联系。由此,备受外语教育界青睐的"直接法"出现了局限。到底在高级日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直接法与讲授式教学法各有着怎样的利弊呢?笔者将在自身有限的教学经验下尝试对两者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互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Focusing on the work of the Japanese sociologist Koyama Eizō, this paper critically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race studies from the late 1920s to the 1940s. During this period, Japanese intellectual discourses on race develop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ed to manage heterogeneous populations within the Japanese empire and contain the growing mobility of populations in and outside of the territory. Reflecting Koyama’s keen interest in racial/ethnic contacts and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his intellectual work symptomatically exemplifies not only the convergence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the dominant imperial regime but also the transpacific implications of Japanese race studies. On the one hand, my study examines Koyama’s preoccupation with racial/ethnic contacts in relation to imperial security and also traces how his study intersected with the discourse of American social scientists who were also interested in Japanese migr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udy examines ho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of minzoku in Koyama’s discourse coincided with contemporaneous attempts to mobilize diverse populations in the empire. Thus, my research reveals a complex dynamic of integ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discourse on Japanese race studies in the interwar e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