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篇
  免费   3篇
教育   239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我国读者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我国读者观和读者研究的演变过程,并得出结论,社会的演变和读者工作会促使读者观改变和读者研究的发展,并进一步促使读者服务工作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读者权的成本问题思考:以信息费用为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现实社会中,读者权利屡屡遭受侵害而得不到救济。造成此种原因有很多。本文从权利成本的角度出发,分析读者权利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济的原因是权利的收益与权利的成本相比不相称造成的。文章最后指出只有降低读者权利成本,读者才能较好的行使读者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文中海丝特·白兰与丁姆斯代尔各自罪与罚的探讨,进一步阐释作品主题,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作者的思想体系与创作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4.
《圣经》是清教思想的根源和基础,霍桑把《圣经》中的人物移植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之中来表达个人的宗教观。他充分利用作家想象的自由,把生活中的男男女女置于神秘的宗教背景之中,赋予他们象征的含义,解释人类心灵的秘密,从而获得一种美学上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阿瑟·丁梅斯代尔是《红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作品“救赎”主旨的集中体现者。面对罪孽,丁梅斯代尔挣扎于人性与神性的冲突中,最终在上帝恩典的感召下认罪悔过,以生命的代价获得了灵魂的救赎。本文将丁梅斯代尔推向前台,通过剖析其赎罪历程来阐释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九月来信”是中共早期历史的一份重要文件,但长期对此的作用认识不足。文章披露了1929年红四军转战赣南前后毛泽东与朱德等的分歧及原因,论及红四军党的七大、八大对此处理的失当之处,说明了中央“九月来信”的产生经过、主要内容和落实过程,认为:1.来信成功解决了四军党内的团结问题,为朱毛红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为毛泽东后来充分施展才华创造了必要条件;2.来信第一次用中央文件的方式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概括,在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3.来信为毛泽东建党建军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与纲领性、方向性的指导意见,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至今仍具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红字》女性意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是19世纪美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一部惊世之作。本文通过对《红字》中女主人公Hester顽强的生存意识的分析和反叛行为的透视,着意发掘作品中表现出的Hester的女性意识,从而揭示出作品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期刊读者关系管理,是期刊经营者树立以读者为中心,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实现与读者的交流互动,提高期刊综合效益的新型管理模式。它通过运用读者数据库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读者资源信息,了解读者信息需求与阅读偏好,采取一系列策略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读者的满意度及忠诚度。期刊维系读者,挖掘吸引更多的潜在读者,以读者关系为支点是提升期刊整体绩效,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结合霍桑的《红字》来分析宗教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阐述了宗教对文学创作的影响:1.宗教探究的主题往往成为文学作品关心的话题;2.文学作品对宗教形象的借鉴与超越;3.文学作品的结构常常反映出宗教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文学存在的意义在于读者的接受及其产生的效果。在消费主义图景下的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理论建构不仅只在文学史之历时性与共时性之中运作,更应考虑在文学活动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几个要素之间运作。而传统的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分法在消费时代显然不舍时宜,因为文学市场构成因素现已深刻浸入其中,影响着作看的创作与读者的接受,这决定了它应当而且必须是文学活动的第五个要素;并且,在文学场中读者这一要素可能具有接受者、书写者、被书写者这三重身份特征。由此,文学的读者期待视野也必须得到重新界定。于是,我们的接受美学文学史概念就应该在一更为宏大的视界内得到与时俱迁的理论修正。本文试图从读者的多重身份特征入手,把文学活动的五要素放到文学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坐标系中来探讨接受美学文学史观的构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