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真实性的怀疑是先锋作家共同经历的一段精神轨迹其中包含了旨在打破包括现实主义在内的各种知识体系对于真实性所作的种种承诺。然其虚无精神却使其反叛只能在颠覆和解构的游戏中永无止境的漂泊:  相似文献   
2.
苏丹著名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代表作《北迁季节》描述了独立后的新兴国家苏丹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本文以后殖民理论为视角,分析小说中男女主角和叙述者对东西方固有模式的颠覆,旨在进一步解读该小说的深层蕴意,并阐释独立后新兴国家有识之士们的颠覆精神。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了华盛顿.欧文的小说《睡谷的传说》,作者站在边缘的立场,以睡谷里旧时田园生活的边缘文化颠覆资本主义中心文化,但作者的颠覆意图最终被资本主义主流话语所含纳并成为主流话语流通中的载体。然而在颠覆与含纳的角斗中,小说文本也参与了对历史的塑造。  相似文献   
4.
The public circulation of temporal discourse fashions the way in which subjects experience and value their time.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xperts in systematic management mandated that wage-earning women must be prodded into efficient labor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overall yield of industry. Against this regime of time, the narrator of The Long Day: The Story of a New York Working Girl, as Told by Herself (1905) subverted the temporal protocols governing her by re-deploying efficient labor for her own agenda. Analysis of this work highlights the ways in which time is disproportionately articulated to different subjects, the means employed to discipline the corporeal enactment of time, and the potential for subjects to resist this orthodoxy.  相似文献   
5.
根据发展脉络,徽州学者人性论的传承与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南宋:朱熹人性论的形成。朱熹在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基础上对人性的本质、人性的特点、人性的内容以及人性的改造作了全面的阐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性二元论体系。元代:方回、陈栎、胡炳文对朱熹人性论的继承。方回、陈栎、胡炳文等人对朱熹性二元论的遵奉可谓不遗余力。明代:汪应蛟对朱熹人性论的改造。由于陆王心学的渗透,新安理学内部出现了分歧,汪应蛟对朱熹的性二元论作了部分改造。清代:戴震对朱熹人性论的颠覆。戴震从人性的本质、人性的特点、人性的内容以及人性的改造四个方面提出了与朱熹截然不同的观点,从而使徽州学者的人性论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小说通过知识分子“边缘”与“中心”艰难选择的叙述以揭示其尴尬的生存状态,通过“游戏规则”与“游戏”的叙述以揭示官场情状;在对知识分子与官场的聚焦中,通过“颠覆”与“认同”,力图揭示生活真相,探索生命真碲,并引出了一些艰难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西门庆与王熙凤,这两个生活在封建末世又游离于封建礼教的强悍生命,推崇利己主义,实践金钱主义,以他们不可遏制的人生欲望颠覆着封建社会“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观。本文通过对二人的比较,展现晚明中国封建社会新旧思想交杂的社会特点,揭示二人颠覆的不彻底性及原因。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语境中的网络评论,始终坚持着后现代主义所坚持的怀疑一切的精神和反对权威的姿态。从“周老虎事件”、“许霆案”等网络评论产生的重要影响,我们不难发现,后现代语境中的网络评论已经对权利话语进行了无法阻挡的颠覆。  相似文献   
9.
运用新历史主义批评理论,分析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的《喧哗与骚动》(The Soundand the Fury)中所体现的新历史主义倾向。从班吉(Benjy)、昆丁(Quentin)和杰生(Jason)这三个叙述者入手,揭示福克纳对高歌猛进的北方工商资本主义主流话语的颠覆和对抗,解构了美国政府宣扬的内战胜利和资本主义进步的"单数""大写"历史;通过对迪尔西(Dilsey)形象分析,探讨南方庄园经济解体之后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信仰的重建。  相似文献   
10.
对于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的“王朔现象”,文化界历来是褒贬有加,莫衷一是。笔者拟从王朔作品的语言特色和情节结构两方面出发,阐释自己对“王朔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