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114篇
科学研究   37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1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籍《咏怀诗》第八十首和《悲回风》一样,是诗人的绝命诗。其从诗歌营造的肃杀悲凉的意境氛围、诗人对时间意识的自觉和生命价值的探寻及卓而不群、风神潇洒的“佳人”形象三个方面袭取屈原《悲回风》旨意,表达诗人人生失路、不知行将何之的惶惧和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Si片沉积了Ti-50.9at%Ni形状记忆合金薄膜,并将薄膜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退火.利用示差扫描量热方法(DSC)、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研究了薄膜退火前后形貌、相变特征及应力随退火温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溅射态薄膜为非晶态,其晶化温度范围为430℃-535℃,晶化同时伴随着Ti3Ni4相的析出;退火后的薄膜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Rs、Af、Ms均呈上升趋势.薄膜的残余应力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李雷和韩梅梅”这一典型个案来解读“80后”青年亚文化风格。通过对此现象的文本分析发现,“80后”通过拼贴、颠覆和重建等风格来颠覆父辈的意识形态,生产出属于自己的文化,进行自我表达,获得群体认同感。“80后”进行自我文化创造的本意虽然值得理解,但娱乐至死的浪潮终将会淹没这种亚文化,这种文化创造并没有带来更多的价...  相似文献   
4.
迁址启事     
近几年来,“80后”写作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现象。表面上看来,“80后”写作率先走上了市场而没有走向文坛,“80后”的文学追求似乎被它的商业运作掩盖了。面对“80后”,也许外界更需要对他们进行文学上的发现,帮助他们面对当前各种复杂的形势,为他们提供更为宽松和健康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异步电动机重载起动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以80C196KC DSP为控制技术的交-交变频系统的实现方法.该方法具有起动电流小、启动转矩大、启动平滑、运行稳定、控制效果好的特点,详细阐述系统主电路及控制部分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6.
长尾理论在图书馆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对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的统计,发现存在和传统文献利用率“二八”现象不同的长尾现象。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这一现象对于图书馆读者服务和资源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师范院校是女生高密集区,研究80后女大学生的名字特色对于了解学生家长的民俗价值取向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仅以汉族取名的风俗习惯为参照,以四川某高校为例,对该校80后女生名字进行统计分析,寻求我国80年代后广大女大学生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民俗价值取向及其培育女儿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生育政策是影响人们生育观念、优化人口结构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人口的稳定、合理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应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对杭州市“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80后的生育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80后的生育意愿增强,对孩子性别偏好不明显,生育二孩的间隔大约为3—4年。基于此,杭州市政府应通过提供优质的生育服务;加大基础教育资源的供给;根据不同年龄段及生育间隔,及时做好应对生育高峰的准备;加强对“单独二孩”政策实施的监测力度;完善计划生育家庭的扶助制度以及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认识等措施来正确应对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9.
公共英语课程是一门教学内容丰富、受众面广、教学成效影响力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当课堂学生人数超过80人的大班教学在现阶段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成为常态时,教与学的效果均大受影响。因此有必要开展适于公共英语大班课堂教学的互动策略研究。本研究探索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环境下小组互动策略培训对增强小组互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Data-sharing is an essential tool for replication, validation and extension of empirical results. Using a hand-collected data set describing the data-sharing behaviour of 488 randomly selected empirical researchers, we provide evidence that most researcher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do not share their data voluntarily. We derive testable hypothese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literature on information-sharing and relate data-sharing to observable characteristics of researchers. We find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hypotheses that voluntary data-shar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with (a) academic tenure, (b) the quality of researchers, (c) the share of published articles subject to a mandatory data-disclosure policy of journals, and (d) personal attitudes towards “open science” principles. On the basis of our empirical evidence, we discuss a set of policy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