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53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斌 《职大学报》2005,(2):97-101
悲剧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在其漫长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某种恒定意义的美学属性, 即悲剧情节是一个逐渐加剧的受难过程,悲剧的核心是某种合理性价值的毁灭,悲剧的美感效果是诉诸于怜悯和恐惧基础 上的崇高美,这样,对悲剧的分析和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悲剧自身属性分析的基础上,否则,就会陷入道德化审美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以《琵琶记》中赵五娘形象为个案,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她的形象所蕴涵的于古典文学中具有广泛意义的妇女悲剧实质在于男权中心社会的统治。  相似文献   
3.
社会政治体制的压力和身处封建社会道德准则之中的无所适从,是造成窦娥这一弱女子悲剧的根本原因。正是这种小人物的悲剧,激起了广大读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4.
李琳 《海外英语》2011,(8):287-288
Ruth and Mary are two heroines in Eugene O’Neill’s plays Beyond the Horizon, and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They have some similarities: when they are young, they are beautiful, native and full of hope towards the future life, but both make wrong choices; in the following years, both suffer a lot from these wrong choices, and feel regretful.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se two tragic female images.  相似文献   
5.
戴望舒作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坛的首领,他强调新诗“应该有新的情绪“.也就是在这种“内在情绪“的牵引下,戴望舒的九十余首诗篇中流露出浓重的悲剧意识.本文拟从戴望舒悲剧意识的缘起、文本呈现及其得失等三个方面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省三的长篇小说《泥岸》,讲述曾经有过短暂慰安妇经历的主人公戚怀玉,文革时期饱尝失子之痛;改革开放时期,隐瞒40多年的慰安妇秘案泄露,导致蜚声四起,最终在当上省城市长的长子暗示下投水自尽.主人公的一生,揭示了民族的悲剧,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留给人们许多警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大胆﹑叛逆﹑与众不同,曹禺把她们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凸现出来,她们不再是男人的影子,而是像男人一样能够争取主动权、拥有独立人格的人,这也是曹禺不同于同时代作家的创作特点;但剧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在她们悲剧性的人生历程中决不起主导作用,“情出于性”,所以,作者从情爱角度,将其投放在情感的三角关系中,用人性化的文笔剖析中国千百年来封建女性悲剧的实质——人性的复苏乃至与整个男权社会抗争造成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不仅导致当前全球气象灾害频繁发生,而且危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温室气体减排合作过程中,面临囚徒困境的博弈各方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会采取合作的态度;但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明确温室气体排放的产权制度,提高使用效率并避免过度使用的"公地悲剧"。  相似文献   
9.
《项链》是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代表作。作品讲述了女主人翁玛蒂尔德为了一串假项链而付出了十年的心血和艰辛的故事。长期以来,读者及评论者大多关注了主人翁命运中悲剧性的一面,而笔者认为,玛蒂尔德不仅是一个悲剧人物,这一形象同样蕴涵着丰富的喜剧色彩,因此,玛蒂尔德的命运应是悲喜交织。  相似文献   
10.
历史正剧《苏东坡》首播以来得到观众与专家的高度评价,将之定性为"悲剧"或许更为恰当。该剧力矫当下影视"回避悲剧"的误区,再现了伟人苏轼最具文化深度的悲剧"宿命":"情本"理想永远领先于现实,却又受制于现实。他要寻找当时社会的具体出路以及人生的根本出路,也就承担了双重的悲哀。中国文化有着最彻底的悲剧意识,那就是"人活着"一切都要靠自己建构并不断被追询。悲剧使人震撼甚至恐惧,同时却激发了人之为人的尊严与力量,该剧正是再现了传统士人那种毅然崛立的悲剧精神,以此激励当代社会。某种意义上讲,它堪称当代影视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