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569篇
科学研究   18篇
体育   8篇
综合类   3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意义] 经典阅读处于学生通识教育的核心环节,大学经典推荐书目在"读什么""怎么读"的核心教育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分析和确立大学经典推荐书目的遴选标准,探究其发展特点,对于优化经典书目编制、推动经典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 通过网络调研和电话访谈梳理部分"双一流"高校的官方经典推荐书目,分析我国高校经典推荐书目的产生过程与背景。[结果/结论] 大学经典推荐书目在遴选上重视中国传统经典,也注重借鉴西方经典;人文社会科学经典与自然科学经典遴选相对均衡;发掘元典书目新生,重视充实有价值的影响书目。同时,在阅读推广实践中,呈现出尊重阅读主体、重视首因效应发挥、丰富创新推介载体,以及差异化、层次化、定制化的发展特点,体现出高校党政领导的重视和图书馆的主动作为。  相似文献   
2.
蒋伯潜先生及其文献学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20世纪重要的文献学家之一蒋伯潜先生在经学文献研究、校雠目录学研究及诸子文献研究等方面的成就。认为这些著作在学术见解、重点阐释、资料取舍与安排等方面多具独到之处,兼有知识性、资料性和学术性,不少随书附录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大批以红色经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问世,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其实,红色经典出现的新的热潮,绝对不是偶然的,因为,红色经典小说中贯穿着我们当今这个社会人们最需要的民族精神,蕴含着我们的民族魂.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六经”之一,熊十力对《诗经》进行新的诠释,走的是一条“经学泛哲学化”的理路,把“四科”之中的“义理之科”作为“六经”之宗,没有“义理之科”的贞定,“经济之科”“考据之科”“文学之科”乃茫荡无根据。他明确指出《诗经》一定有《诗传》,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诗传》的总纲领。同时认为,《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出自“农家”学派之手。《诗经》中有大量表现“怨”的诗,当作孟子的论断“《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原因。熊十力对《诗经》中《二南》诗高度重视,之所以读《关雎》得出“思无邪”的评价,缘见得人生本来清净、真实,不须作更多的猜想。同时他指出了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兴的原因,即“即事多所欣”。在日常生活里,自有一种欣悦、和适、勤勉、温柔、敦厚、庄敬、日强等等的意趣,用不着起什么恐怖,也不须幻想什么天国,并要求我们通过解读《二南》,识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步走上人生的坦途,向前努力,而不至于面墙了,表达了熊十力对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5.
把科举制放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考察,可以发现科举制是封建专制主义与儒家德治主义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但是,由于儒家德治主义以德取士的人才观是以伦理主义为价值取向,而科举制的实际运作过程却是以智识主义为价值取向,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科举制不但难以实现儒家德治主义以德称位的政治理想,而且也不可能转纪为现代的文官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6.
清代著名学者阮元,创办了新式书院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旨在培养有"经世致用"、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书院提倡德才兼备;主张因材施教,自由探讨;强调实事求是,学以致用;学术研究和教学相结合;确立破旧立新、推举学长的教学体制.倡导了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阮元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清末的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当代青年对经典文学艺术作品的认知度不高,但依然喜爱经典文艺作品。当代青年审美追求形象化,更倾向娱乐休闲性。  相似文献   
8.
清初,朴学取代理学成为学坛主流,顾炎武是开启这一思潮的先导大师,他标帜“行已有耻”,“博学于”,把人为学统一起来,具备了充任学坛领军人物的素质;他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沿,政治上反抗异族统治,思想上高扬反理学大旗,敢为天下先,他引领经学走出哲学化域地,力开朴实学风,他奠定了朴学的学问基础,影响卓,光照后人,被后世公认为是“清初三大儒”中奠定清朴学思潮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9.
先秦诸子书成书较为复杂,其中的一些有增加、补缀的成分。柳宗元从多个层面对其进行质疑,写下了多篇辨伪之作。在这些作品中,柳宗元信奉儒学、融汇佛学、贬低道学;继承了《春秋》学派之疑经思想、反对经学中的章句师;拓展了辨伪方法,推动了古籍辨伪学的发展,在辨伪学史上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按照学理,古代文论作为一门以抽象思辨、理论论证为特征的理论性学科,应该以严密的逻辑来论证其理论,应该运用明晰、精确的理论化语言、分析论证的表述方式来表达其思想观点,并用论证性文体来建构其理论,这样才能体现出以"论"为本色的学术特征。但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古代文论的主流学术特征是:运用形象化文学语言和审美化描述方式来表述其理论观点,使用诗、赋、骈文等文学性文体展开理论建构。这种主流学术特征使古代文论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论"的学术特征,并严重地影响了古代文论走向当代。事实上,古代文论并不缺乏"论"的学术特征,只是目前尚不为学术界所关注。而形成这种学术特征的深层原因,是经学。经学对古代文论的"论"的学术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明晰精确的理论化语言,经学中的文论著述体现出了鲜明的理论化语言特色。二是逻辑论证的表述方式,经学关于文论的表述,以逻辑论证为显著特点。三是理论性文体的运用,一方面经学元典中"要言"、"语录"式文论文献从文体形式上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经学家阐释文论问题所运用的"论"、"序"、"书"及"诗话"等文体,都体现出了突出的理论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