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26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Discipline-based education research (DBER) conducted by faculty within geoscience departments can address identified needs in undergraduate geoscience education.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evolution of undergraduate geo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 (GER) from 1985 to 2016, primarily in terms of the types of published research and secondarily in terms of the insights this literature offers on the evolution of GER as a scholarly discipline. Stokes’ (1997) quadrant model of research types is used 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former and Kuhn's (1970) model of disciplinary paradigm for the latter. An exploratory sequential mixed-methods approach to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f 1,760 articles is utilized. The period 1985–2000 is characterized by proto-research as evidenced by the abundance of instructive and informational education articles rather than research articles. From 2000 to 2011, GER underwent a growth period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applied, use-inspired, and pure basic research. The period 2011–2016 appears to be a period of relative steady-state conditions in the normalized number of GER publications per year. Existing gaps in knowledge about geoscience education, the evident unfamiliarity with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ologies among authors of GER articles, and efforts to build consensus about what GER is and how to conduct it suggest that GER is preparadigmatic or at a low paradigm state. That is, GER is an immature discipline as far as the evolution of a discipline goes. A path forward is proposed for the continued evolutionary growth of GER.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emergence of GER as a discipline that can be used as a basis for studies on cross-disciplinary DBER comparisons.  相似文献   
3.
地学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地学核心期刊应用新媒体现状,为推动地学核心期刊新媒体化提供理论支持。【方法】统计对比分析《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2013年度地学核心期刊核心影响因子及核心被引频次及相关地学核心期刊网站新媒体应用数据。【结果】应用新媒体的地学核心期刊主要评价指标(核心被引频次和核心影响因子)总体都有较为显著的提升。【结论】新媒体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地学核心期刊的影响力和综合竞争力,地学期刊新媒体化将成为今后地学期刊发展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4.
地球科学是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科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环境的关注日益提高,地球科学已成为社会发展、构筑新型社会的必需。中国公民对地学知识的了解、认知程度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选择首都地区部分重点院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通过问卷分析、统计,得出以下基本认识:(1)非地学类院校学生的地学知识较地学类院校明显缺乏;(2)在非地学类院校中,大学教育几乎没有起到提升学生地学知识的作用;(3)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开设地学类课程,其中大部分希望开设地学类选修课,这一点在非地学类院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等。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的地球科学领域,诞生了一批杰出的女科学家,她们的贡献不仅体现在地学研究和地学教育成就上,而且体现在她们所表现出来的反抗世俗传统、向往自由平等和追求真理、不懈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理念上。她们的成就表明,科学对女性没有禁区,女科学家可以有更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6.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也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地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地学知识为基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引导,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地学实践教学之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地学教育之深度融合,构建学科研究与应用相结合、教学与创新创业内容相衔接的新结构,培养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中国地学类核心期刊运用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及特点,提出地学类核心期刊的发展需求,为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微信公众平台在刊载文章发布、文章阅读体验、特色消息发布方面的开发现状进行分析。【结果】 多数期刊微信公众平台能够按时将当期文章目次及摘要等基本信息快速推送给读者,为读者提供较为丰富的阅读体验,同时推出专题文章、高被引文章、与期刊专业特色相符的科技消息等富有专业特色的内容;3种期刊的微信公众平台没有发布任何内容,形同虚设。4种期刊实现了摘要式浅阅读与全文深阅读的顺利过渡;18种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阅读体验度较低。13种期刊发布了出版计划、写作技巧、学术发展动态等专业特色消息,但多数期刊对微信公众平台只是进行简单维护,较少推送信息。【结论】 中国地学类核心期刊对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仍处在搭建与简单应用的初级层次,在办刊模式转变、多期刊协同、平台宣传力度等方面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地学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实训教学环节是地学专业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备环节,是学生实现对地球科学符号理解、知识传承、能力培养和理念建构的基石。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与创新型地学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新模式,是地学类高校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本文根据地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探索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并详细阐述了以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程、生产一线、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社会民生相结合等"五个结合"为核心的地学专业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构成。  相似文献   
9.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一门重要分支学科,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曾在该学科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近二三十年来,却辉煌不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构造地质学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存有不足,以致很难为地质学补充新鲜血液,培养优秀的地学人才。笔者作为构造地质学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对此深有体会。文章旨在改进授课方式、改变传统实验模式、培养定量思维、改革培养计划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自然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球科学各专业的基础课。开展自然地理学通识教育旨在培养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以综合视角观察和认识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全球所面临的人地失衡、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和谐人地共生关系的科学理念。通过系统梳理自然地理学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从课程教学培养目的、课堂内容、教学方式与手段、考核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