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教育   13篇
综合类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企业在变频器调速与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在实际中加以验证,结果表明解决措施正确有效。  相似文献   
2.
王武俊谥"忠烈",其三次叛唐的行迹显然不符合此谥号之本意,唐德宗赐谥王武俊"忠烈"乃是出于宣传教化的考虑,希望将身为成德军节度使的王武俊为所有藩镇树立忠君爱国的典型,以期藩镇将领的归化,重建唐朝的统治秩序。另外,也反映出唐德宗对河朔藩镇政策的调整,唐朝西北形势趋于严峻,唐廷没有足够的力量再对河朔藩镇进行新一轮的讨伐,只能采取相对缓和的手段,由武力削藩转为招抚、怀柔,甚至是姑息,赐谥王武俊"忠烈"便是朝廷缓和与河朔藩镇关系、维持相对和平现状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3.
“借师助剿”政策是在清政府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它作为清政府外交政策的分水岭,在近代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中央通过这一决议之后,直接与太平军作战的地方官员,却产生了分歧.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和上海江浙官吏在这个问题上出现斗争,两派对“借师助剿”持不同看法是由于与西方列强的密切程度有所不同,以及互相争取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占据主动,这场争论以湘系的胜利而告终.而湘系在争论中取胜的原因,因湘军是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为清政府所倚重。这场争论对晚清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晚清“外和诸夷,内图自强”的外交基调。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前后 ,地方督抚权力不断增长 ,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能够左右清廷政局的政治力量。晚清督抚不仅积极倡导新政 ,参与新政决策 ,还对科举制度的废除、君主立宪制的推行等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形成“督抚新政”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中央权威和政治信誉的下降 ,而地方督抚较之中央具有更多易于变通的因素 ,加上因民族危机、统治危机而产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了督抚自身思想的转化 ,使其对清末新政的领导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晚清社会真正开始现代化举步之时 ,由于中央权威的衰落 ,地方督抚势力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能够左右清廷政局的重要势力。晚清督抚以其行为观念的现代化转变和对社会变革的深刻介入 ,成为十九世纪后期到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早期现代化领导构成中的重要成员 ,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企业在变频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在实际中加以验证,效果良好。工业现场对变频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随着新技术和新理论不断在变频器上的应用,变频器出现的问题会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7.
1900年是为旧历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八国联军入侵、自立军起义、中国议会的召开及“东南互保”等重大事件的发生,使这一年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关节点”。在这一年中,汪康年派、东南督抚及帝国主义势力都与“东南互保”发生着多多少少的联系,在这几种政治势力的作用下,“东南互保”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是在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人深感国家一定要富强起来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新政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由江楚会奏三折构成,所提出的变法措施集中在兴学育才、整顿中法、采用西法三方面。新政思想体系包含有戊戌思潮的基本思想成分。立宪要求以一种新面孔充实进新政思想,并显示出其具备了起到中坚作用的实际价值,从而将新政思想升华到它所能达到的时代最高点。清末新政思想吸纳丰强思潮、洋务思潮、戊戌思潮、立宪思潮中的合理成分,它推动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快步向近代化方向前进,引发了政治也必须近代化这一社会变迁的关键性活动。由于新政思想的最高点是保留“满人”皇帝前提下的君主立宪,所以当辛亥革命胜利已成定局时,新政运动再怎么搞也挽救不了清政府垮台的厄运了。  相似文献   
9.
如何摆脱财政困境成为晚清各地方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晚清直隶总督在探索解决财政问题的同时,理财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他们从“讳言理财”到“为言利辩护”;从主张“赋出于田”到“赋出于商”;从“着眼国内”到“放眼世界”,不仅首先尝试发行直隶公债,而且大 胆引进外资,为直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孟子擅于用事例来论证观点,通过对他所讲述事例的解读,可以体会他的思想。"背法匿父"事例反映出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特点:为政者要正己正人、士人从道不从君、事亲原则至上等,同时也不难看出孟子"背法匿父"之弊端,即将事亲原则绝对化,有违于法律和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