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7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8篇
教育   1514篇
科学研究   89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13篇
综合类   98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5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61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度训练及其对机体危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过度训练是运动医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突破和进展。主要就过度训练的概念及机制,过度训练的相关因素分析,过度训练对肌肉和脏器的损伤以及判断过度训练导致的机体疲劳及损伤的相关生化指标等的研究进展与动态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3.
上海市市民体育行为与倾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上海市市民生活体育行为与倾向进行了研究,为构建上海市生活体育设施模式提供依据。结论:(1)市民体育行为现状:日常生活圈主要以健身活动为主,周末生活圈主要以休闲体育活动为主,节假日生活圈主要以特色度假体育活动为主。(2)市民体育行为倾向:日常生活圈呈现出由传统型向健身、休闲、娱乐和社交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周末生活圈市民希望以体育休闲、娱乐活动为主,节假日生活圈市民希望参与更为新颖、丰富的特色度假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运用模拟HiLo训练法,辅以高压氧(hyper baric 0xygen,HBO)作为运动员大运动量后的训练、恢复手段,对耐力运动员血液生化指标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方法不仅能迅速消除运动员训练后的疲劳,避免疲劳的积累,还能充分调动机体的生理潜能,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耐力水平,是耐力运动员的一种有效辅助训练手段。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学初一至高三的568名男女学生进行应激状态、生活充实度及行为意向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中学生应激水平随年龄增长而生活充实度则显下降,高应激低充实的年龄特征十分明显。中学生应对高应激低充实的行为意向以睡眠娱乐为主,身体锻炼手段未被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6.
“发而皆中节”是指武术功夫无过不及的身体权变能力或境界,这需要经历合规矩的习拳规之 “中”、用规矩的查拳理之“中”、脱规矩的现主体之“中”的习拳历程。武术功夫习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而皆中节”的创新传承与实践,武术功夫习练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辅相成,在合文化规矩之“中”与合自我天赋天性之“中”的功夫技艺中实现身心改变并生成身体主体,身体能力成为武术主体自我确证的依据,这是武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智慧,也是武术研究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7.
我国教育智慧研究经历了起步期、迅速发展期和深化拓展期,并在理论研究、专业研究机构形成、成果交流与传播、实践反思和总结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同时存在学理依据不足、概念模糊、构成要素不明、行动逻辑认识不足等问题。以量化考评为主的管理体系、凌乱而超负荷的教育要求、功利性的专业伦理、教师的工作惯性等现实障碍影响着教育智慧的生成及应用。深入推进我国教育智慧研究,需要加强元研究层面的反思,并重构教育智慧研究的方法论;应重视智慧教育背景下教育智慧研究的新课题,并加强对"卓越教师"教育智慧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Working in the archives of living writers provides exciting possibilities for extended interpersonal research as well as ethical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author’s experience of working in Helen Garner’s restricted archives and negotiating the demands of scholarly objectivity with an increasingly felt empathic engagement. The author traces a chronological path through the archives relating to Garner’s three substantial works of non-fiction: The First Stone (1995), Joe Cinque’s Consolation (2004) and This House of Grief (2014). She draws attention to some of the ways in which distance and objectivity can be influenced not only by contact with a living writer but also by the space in which the archive is encountered. With a deliberate focus on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researching, rather than a scholarly examination of archival theory, the author offers a case study of how the interaction of archives and living subject can shape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相似文献   
9.
10.
分析独立生活能力和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涵义及其意义,就目前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初步提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方法和途径,为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提出了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