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3篇
教育   235篇
科学研究   8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4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探究大学生孤独感、手机成瘾倾向和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采用UCLA孤独量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人生意义感问卷,选取408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性正相关,生命意义感与手机成瘾倾向呈显著性负相关,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相关性不显著;(2)孤独感和生命意义感都显著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生命意义感在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调节效应显著,低生命意义感大学生的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力更强。因此,大学生的孤独感能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生命意义感能调节二者之间的关系,低水平的生命意义感会加剧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预测作用,而高水平的生命意义感会使孤独感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祝福》通过叙述“我”旧历年底回乡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祥林嫂无辜而悲惨的人生,剖析了启蒙知识分子在实际社会问题和民众疾苦面前无奈、孤独与虚无的内心世界,揭示了启蒙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3.
刘景 《海外英语》2011,(8):340-341
Guided by the "ice-berg" theory,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Ernest Hemingway’s short story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It concludes that without any information or interference from the author, the story plainly replays a real-life scene. While at the same time, it conveys thought-provoking themes such as the loneliness, nothingness and dignity in life.  相似文献   
4.
寂寞与自由如同学术的两翼,是洪堡大学观的基本组织原则。从中世纪大学到19世纪德国柏林大学的建立,寂寞与自由是一个渐变传承的过程。中世纪的教师、学生及大学在寂寞与自由方面均有独特的表现。及至柏林大学,洪堡将寂寞与自由并存论述。柏林大学对寂寞与自由的践行实施,为我国当代大学及学生、学者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64名留守儿童和213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不同情况下,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孤独感上没有显著差异;同学支持和母亲支持对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同学支持、父亲支持和教师支持同时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高自尊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显著低于低自尊组;只有同学支持对于低自尊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同学支持和教师支持同时对高自尊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屈原人格开启了中华民族的人格风范,成为几千年来沉淀在人们心中的人格美的典范。本文试从屈原经历的三个层次的内心冲突(即坚持理想与屈从世俗的冲突,去与留的冲突,生和死的冲突),揭示屈原人格的孤独性。  相似文献   
7.
深刻孤独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一个亘古常新的母题 ,无论是削发为僧、遁于山林的隐士 ;还是长歌当哭、戏笑人生的狂怪者 ;或是在人生舞台自由自在、安逸逍遥的社会宠儿 ;抑或是煞费苦心、日理万机为救国家人民出水深火热的人民公仆 ,他们都有一颗孤独的心。深刻孤独是书法大师生成的必备条件 ,正是因为深刻孤独的匮乏才使当代中国书法走向了衰落和危机  相似文献   
8.
斯坦贝克的小说《人鼠之间》主要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季节工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最终梦想的幻灭。通过对小说人物群像的分析,论述作品中反映的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孤独感和对爱的渴望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控制源与缺陷感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并分析缺陷感在心理控制源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缺陷感量表和IPC量表对42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一是孤独感总分显著高于常模(t=9.86,P〈0.01);缺陷感总分显著高于前人研究结果(t=10.33,P〈0.01);内控性显著低于常模(t=-18.40,P〈0.01),机遇显著高于常模(t=4.09,P〈0.01)。二是对于男大学生,自尊、社交自信和体能能反方向显著预测孤独感(β=-0.29、-0.29和-0.23,P〈0.05);对于女大学生,自尊、社交自信能反方向显著预测孤独感(β=-0.29和-0.38.P〈0.01)。三是缺陷感在内控性预测孤独感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率为47%;而缺陷感在两种外控源(机遇、势力他人)预测孤独感中起完全中介效应。结论:心理控制源和缺陷感对孤独感都有显著预测作用,缺陷感在心理控制源预测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晚年的白桦一直生活在创伤的心理阴影以及由创伤带来的孤独状态中。因创伤和孤独而产生的复杂生命体验成为白桦后期所有文学创作最根本的推动因素。面对巨大的创伤和空前的孤独,白桦选择了对未来的信仰、对自我的重塑。于是,在他的诗歌中又出现了一个虽然历尽坎坷却依然对未来抱有强烈的信仰和期望的悲剧英雄形象。白桦在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创作既可以看作是他对自我形象的一种文学建构,也可以视为一种不自觉的心理疗救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