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4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词多义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英语中除了术语以外,单义词是很少的,多数的词都是多义词。本文从认知语义学的视角,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以及"基于理论的多义词分析法"对动词make进行认知研究,探索构建make一词多义的意义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2.
有的英汉两个词表面上似乎是完全对应的,实际上意义相距甚远,用法各异。本分析了影响这种不完全对应关系的几种因素及这种词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Humanbeingsknowthewordsofthelanguagetheyspeakandknowtheinformationaboutthewords .Speakersofalanguagerarelyhavedifficultypickingoutthewordsinasentenceofspeechsoundsorleavingspacesforwordsinwriting ,theyknowhundredsorthou sandsofwordsincludedinthelanguag…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家族相似性原理、原型理论、隐喻与换喻等,对英语中多义词的内部语义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并较为深刻地理解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利用两种概念的相似性、用已知概念去表达未知概念的隐喻认知模式对理解和掌握一词多义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隐喻对一词多义的影响。并提出通过掌握基本范畴词汇、寻找词义间的相似性以及在语境中理解隐喻等方法来提高隐喻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产生于新兴认知科学被引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过程中。学习外语的过程是对不同文化的认知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认知能力。日语精读课是日语专业学生接触最频繁、最基础的一门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高年级后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本文将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在日语精读教学中应用问题。这一理论将有助于学生对一词多义、同义句型等方面的掌握理解。  相似文献   
7.
人类行为是具有结构的认知图式,行为的目的、过程和方式构成了行为的三个主要要素。人类行为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活动。为了实现目的。人类可以采用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经历不同的过程。行为基本范畴与下属范畴之间的替代关系,行为方式以及目的的多样性是造成多种意义生成的主要根源,行为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主要方式,也是行为意义产生的主要来源,因此,要了解多义现象的本质。就必须回归到行为本身来。  相似文献   
8.
对于法语教学来说,词汇教学既是核心,又是重点。教师如能在教学中引用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将能激发学生的词汇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本文利用认知语言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法语词汇教学上提出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尝试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重庆话叠音词的形态、语音和语义。按照词性的不同,重庆话叠音词可以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和副词性等四类。每类下面又可以按照构成的不同有选择性地分为从式、ABB式、AAB式和AABB式等四种形式。叠音名词和动词要读成前重后轻,叠音形容词和副词要读成前轻后重,且重音都与长音对应。叠音词连读后一般发生变调,尤以第四声连读变调最为明显,第二声连读后可以变调也可以不变调,具体因口音不同,第一声连读变调和第三声连读变调最不明显。构词韵律主要有双音步、[1#2]、[2≠1]和[2#2]等四种。各类重叠式大都不发生声母类化。叠音词在取义上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同义、多义现象普遍,语义色彩上大多数偏向中性或贬义。研究旨在更好地勾勒出重庆话的某些个性及与汉语普通话、其他方言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10.
"拿"是一个常用词。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意象图式、隐喻、框架等理论,分析了"拿"的一词多义现象,厘清了各义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