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算什么"由表示"算做什么"到"不能说是"再到"不重要、程度低、没有关系"的语义变化是其语义逐渐虚化、其主观性逐渐增加的结果,且采用相应的主观化手段来展现其主观性。语义虚化、主观化是语言发展演变的重要机制,具有很强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余诗隽  柳春燕 《培训与研究》2006,23(10):27-29,95
本文将句末“再说”分成“再说1”和“再说2”,认为“再说1”是典型动词,“再说2”则是正在发生语法化的非严格意义上的助词,并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出发,着重描写了“再说1”和“再说2”在句法、语义上的不同,认为“再说2”是“再说1”的去范畴化,同时也是主观化的结果,其中语用推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考察"却"的语法化过程发现:"却"在本义"后退"的基础上,受到语言的主观性的影响,通过隐喻由过程认知域映射到时间认知域;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却"逐渐具有了时间副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4.
“错位说”是导致听话人误解“你是什么垃圾”逻辑语义的原因,而“领属转喻说”则实现了“你是什么垃圾”的逻辑语义,二者都与语言主观性有关。语言主观性作用于“领属转喻”与“概念隐喻”时,“你是什么垃圾”依赖说话人话语中的主观关键词来实现话语的语用功能。其中,语言主观性作用于“领属转喻”时,话语幽默调侃的语用功能得以实现;作用于“概念隐喻”时,客观事件开始主观化,话语自我调侃与行为排斥的双重语用功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最"的语法化和主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对程度副词“最”语法化过程的考察,揭示绝大多数相对程度副词可以用来表示绝对程度,其源自于副词化的“最”在主观化的影响下发生演化。  相似文献   
6.
从实词到范围副词,再从强调焦点的语气副词到兼表时体的语气副词,“都”的内部存在一脉相承的演化轨迹和清晰可辨的内在联系。由于“连”字的脱落,“都”的表义重心由全称量化转向了主观强调,进而从衍推行为程度的不适宜扩展到衍推行为结果的不合时宜,从而可以兼表时体。汉语中其实只有相辅相成的两个“都”一个是客观性的范围副词,一个是主观性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7.
语气标记"就结了"与句子的真值语义无关,其标记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明示说话者交际意图。从主观性来看语气标记"就结了"主要表现为在未然事件中对建议等的主观认可,以及在非未然事件中对主观评论的肯定及再强调,其交互主观性的表现主要通过"就结了"与"不""吗"等的组配模式得以实现。语气标记"就结了"大致形成于清末民国时期,且在语法化过程中对"就结了"的词汇意义有一定的保留,作为语气标记其虽已具备语气标记的功能性,但其语法化过程还并未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8.
“多亏”最早出现在唐代,是个短语.“多亏”以词的形式出现始于元代.“多亏”的词汇化和主观化是随着“亏”语义的演变而形成的.从语义发展来看,“亏”经历了“亏损义”变弱到“感激义”增强的过程,同时随着客观义“亏损”的消失,“亏”的主观化也在逐步形成.“多亏”的语义主要由“亏”体现,因此,当短语“多亏”的“亏损欠缺”义虚化,“感激庆幸”义占优势时,就词汇化为动词“多亏”.“多亏”的词汇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主观化逐渐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毫无关系的各种语言中存在着几条特殊的语法化路径,它们最终形成语法功能相同的语法结构。语法化的同时通常也发生主观化。语法化程度和主观化程度呈正相关。文章重点考察汉语的"要"和英语的"will"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过程中各阶段的机制和动因,并论证两者的语法化路径和主观化路径存在的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
毛安敏 《海外英语》2012,(16):256-258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法化研究有历时与共时两种取向。研究选取共时的研究视角,以英语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为切入点,从句法和语义两个维度分析其语法特征,并将之归纳为疑问代词的三条语法化路径;由此对探究疑问代词所特有的语法化认知机制(主观化、重新分析和转喻等)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并发现,某种机制可能在某条语法化路径中发挥着更为突出的作用,而在其他路径中则略显解释力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