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煜的前期词与其性格是统一的,它们都受唐五代词风的影响,同时又是南唐社会的一个缩影,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决定了南唐必然亡国的命运。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讨论了李煜前期词与其亡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明清实学批判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舍利言义"的陈腐说教,为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舍虚就实"的时代精神和"经世致用"的学风,引导领近代资产阶级将视线投向现实社会,救亡图存;明清科学家所开辟的学术路线和治学方法,是中国古典科学进入近代实验科学的中介与桥梁。  相似文献   
3.
由于司马迁在不同地方谈到《吕氏春秋》时,对其成书年代的说法不尽一致,再加上后世一些学者对《吕氏春秋·序意》篇“维秦八年”一语的过分解读,遂致在此书成书年代问题上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说法。诸说之分歧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吕氏春秋》成书于哪一年,二是《吕氏春秋》是否一次成书。而就目前的资料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现状来看,在此问题上最可靠的答案是:《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任秦相国期间组织宾客一次编撰完成,书成于秦王政八年。学者们在此问题上的意见和分歧,反映了在考证古书成书年代时,内考证与外考证既可能交相为用,也可能相互干扰,导致循环论证。  相似文献   
4.
杨乐平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6):84-85,95
"九.一八"事变后,"抗战救亡歌曲"成为歌曲创作的主题,贺绿汀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作曲家。本文着重对贺绿汀抗战救亡歌曲的风格作以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在对"五四"的反思中,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了一场新启蒙运动.受制于特殊的中国语境,新启蒙仍被裹挟在救亡、革命等话语的外套中,承受着不能承受之重,自由始终被遮蔽着.在新的语境中,未来的同一运动应是抛开束缚后的纯化运动.  相似文献   
6.
民国武化运动是一场针对民国危局寻找中华民族出路的运动,是相对于新文化运动而言的。其思想光芒在今天依然具有时代价值。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民国武化运动的内容、逻辑及其新时代启示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民国武化运动主要通过改造军人群体、提倡军事教育和体育救国及武术救国等内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尚武精神。救亡图存是其应激性反应的外在逻辑,强种强国是其内在的正向逻辑。其弘扬体育和武术的内在逻辑就是强国必要强种,强种必要习武,习武必要塑造具有尚武精神的现代化人格。这些逻辑思想光芒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是加强武化教育,建设一支具有尚武精神的现代化军队;通过武化教育,培养新时代青年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增强价值认同,弘扬体育和武术文化的强身健体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学术界的一些观点 ,重提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救亡”与“振兴”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 ,救亡为振兴扫除障碍 ;而振兴则是救亡最终追求的目的。辛亥革命既为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 ,也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必要前提。救亡与振兴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首次交汇 ,是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之一。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辛亥云南起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救亡与振兴的交汇 ,先救亡后振兴 ,救亡与振兴相结合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从心灵感受,总体评价,独到之处三个方面评论谭小萍的长篇报告文学《世纪大救亡》,并就一个人与一套书;大量新信息的提供及书名的内涵三个方面解析了该书的特点,对该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北齐亡于北周,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为:军事上,立国之初军力优势和战略优势即已缺失,而后战略战术多有失误,将帅任用不当,后主高纬临阵指挥无方,终于导致战场大溃败;政治上,君昏臣贪,政局混乱,斗争酷烈,民族矛盾突出,严重削弱了政权;经济上,大修宫室,均田制被破坏,赋敛繁重,礼佛之风盛行,使经济实力大大下降。这些因素互为表里,共同作用,最终导致北齐政权在外力打击下灭亡。由北齐的军事及于政治、经济,寻根溯源,由表及里,以求揭示出实质性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萨义德《东方学》为理论框架,分析霍桑的小说《红字》中"白种"对"红种"印第安人所执行地残酷的宗教统治以及严苛的种族歧视政策;并且通过对《红字》中女主人公海丝特形象的深入分析推断出霍桑眼中的东方女性形象——美丽、贤惠、荒淫、愚蠢、甘愿牺牲、丧失话语权、一成不变,再一次证实了霍桑无意识的东方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