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8 毫秒
1.
摘要: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功能,它不仅传达着一种文化,更传递着一种精神,而武化教育的实质就是倡导武术精神。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等科研方法,围绕着武化教育的实质,以及武术精神的当代价值等方面展开论述,其目的是更加全面地了解武术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探讨其在时代背景下如何发挥其自身优势更好地服务当今社会。研究认为:武术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成为凝聚民族力量、彰显国家意志的利器,而且对于培养国民的尚武精神,唤醒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应该大力弘扬武术精神中所表达的“忠、义、信、勇”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提振民族精神,团结民众,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对于进一步唤醒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培养国民的尚武精神,更好地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竞技体育是体育强国建设的先导性部分,是引领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示范性内容,也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关键领域。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围绕竞技体育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意蕴、历史成就与战略优化展开系统研究。认为,新时代我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竞技体育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具有国家政治需求导向功能的竞技体育在服务大国外交、展示国家实力、重塑国家形象、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伟大成就。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予竞技体育新的使命。竞技体育要紧密对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需要,优化战略路径,拓展功能价值,通过积极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3.
摘要:学校作为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一直备受学者关注。本文以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历史研究法等探源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形成模式,梳理学校武术教育百年的演进逻辑,并对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学理上的反思,以期为今后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提供借鉴。研究认为: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是一种“后发内生”的发展模式;其百年的演进逻辑表现为:从“武体分离”到“以武入体”的“体育化”演进;从“强种卫国”到“文化传承”的民族主义演进;从“由拳入操”到“段位入校”的“套路化”演进;从“以武强身”到“武以成人”的“身体化”演进。学校武术教育“体育化”的发展逻辑使其丧失了自主性独立发展的生存空间;学校武术教育“套路化”演进消解了武术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和技击表征的意义;学校武术教育应当承担起武术“拳种”传承的功能,实现对学生“武以成人”的终极教化。  相似文献   

4.
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反侵略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整个过程中也彰显了中华武术的重要价值。以三元里抗英斗争中的武术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武术在三元里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作用进行了探研。研究结果得出:一、三元里抗英斗争的农民领袖不仅自己勤习武术,而且亦组织民众共同习武;二、在这次反侵略斗争中武术的技击价值得到了很好的展现,弘扬了武术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尚武精神;三、这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精神文明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文化学、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当代武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现实挑战和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的历史机遇,指出:作为文化符号的武术文化价值和作为文化资本的武术经济价值,是当代武术文化大众传播的价值定位;只有将武术文化与大众传媒、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摘 要:研究武术教育和文化传承,研究国民良好性格的塑造不能不对尚武精神及其培养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运用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方法对尚武精神及其培养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针对尚武与尚武精神涵义的理解目前尚存在分歧;尚武精神与侠义精神不同;尚武精神属于武德的内容,更属于习武之人的职业道德;用见义勇为精神解释尚武精神的涵义是比较具体而恰当的;现阶段尚武精神的培养既具有重要性又具有必要性;尚武精神的培养应该注意五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综述、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中国武术文化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厘清武术文化的回归传统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孕育和承载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复兴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起到支持和发展的作用。指出回归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要立足于武术文化发展现状;弘扬尚武精神,凝聚武术人的力量。武术文化从回归传统武术文化,到回归中国文化,进而实现文化复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体育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已经成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对体育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蕴含的内在逻辑和独特优势进行了系统阐释与推理分析。研究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指引下,中国体育事业既能够遵循人类体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律,又能够立足中国国情,继承中国体育发展历史的优秀经验和传统,呈现出鲜明的中国范式和时代特性。随着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一体推进,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爱国主义与中华体育精神的大力弘扬,凸显了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体育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中国体育的发展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凝心聚力、自立自强,展现出体育在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国式特质和现代化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将会为体育事业发展开辟出更具时代特质的新领域和新赛道,推动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体育合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体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研究范式探索推动中国体育现代化是必须回答的体育新时代课题,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历史使命。以回顾中国体育现代化历程为逻辑起点,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研究视域,采用政策分析、逻辑演绎等研究方法梳理中国体育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总结其历史逻辑、实践经验,以哲学思维阐述中国体育现代化实践向度。认为:1)中国体育现代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为代表的党领导人的体育思想、体育论述为指导理论的体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成果;2)中国体育事业从贫穷落后走向兴旺发达、从体育大国向现代化的体育强国迈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结果,也是不断满足人民健身、健康需求,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过程;3)体育现代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断前行的伟大事业,在新时代必须着力解决“体育人口”“全民健身重点人群”“体育共同富裕”“体育精神文明”时代问题;4)体育的智慧化、法治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是中国体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实践向度。  相似文献   

10.
摘要:体育强国建设包括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乃至学校体育等方方面面的发展,其中体育产业发展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举措。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新时代中国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体育产业发展逻辑进行深入探讨,主要从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体育产业发展是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内在逻辑以及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体育产业发展逻辑路径等3部分进行论述。提出了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体育产业发展逻辑路径如下:加强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和理论研究;明确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新目标,夯实体育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深化体育产业领域机制体制改革,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协调推进;完善体育产业政策,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和监管。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武术竞技述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武术技击特性和竞技价值的科学认识与弘扬使民国时期的武术出现了竞技化的发展方向。这一发展趋向与当时民族观念的驱促、奥林匹克运动的冲击也有密切关系。民国时期的武术竞技呈现出融武德观念、含民族情感、寓军事色彩、重实用价值的特点,其中也存在明显的局限与不足。  相似文献   

12.
摘要:伴随着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时代的有序开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迅速步入创新性发展新阶段。基于此时代背景,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文化学、历史学等理论知识,对国家意志、社会需求和文化发展国家战略诉求下的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理论命题进行了学理上阐释。研究认为:现阶段中国武术研究理应从“文化自信”的立场出发,强化中国武术是一种文明的新理念;从“文武兼修”的价值出发,重拾中国武术“武以化人”的教育意义;从“健康中国”的实际出发,找回中国武术健康促进的主体功能。而重新认识和发现中国武术的本真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中国武术的文化使命拓展和社会责任担当,务必从“文化自信”的立场出发,重新认知“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从“提振精神”的意义出发,重新采撷中国武术“武以化人”的意义和价值;从“文化惠民”的价值出发,重新找回中国武术“健康促进”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时期我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国内不同阶级出于不同的动机和目的从日本引入了军国民教育思想,并将其运用到学校体育教育中,形成了当时我具有中国特点的、以兵操教学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军国民体育。这对当时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和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正规化进程;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作用,影响了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学理审视,认为冷兵器时代的远去是当代中国武术教育进行适应性转变的重要前提,全球化发展造成武术文化危机、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逐步实施给中国武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四大教育途径面临不同的发展境况:1)家庭武术教育是一个从历史辉煌中走向衰弱的教育形式;2)社会武术形式多样,影响力巨大,但缺少"育人"色彩;3)馆校武术教育步履维艰;4)普通学校武术教育者、武术学习者和武术教育影响三者之间出现价值失衡。针对以上问题,做出了七点反思。  相似文献   

15.
通过史料分析、逻辑推理对中华武术结构从军事武术到民间武术的历时性变化,剖析了中华武术在融合中华民族文化基础上所变现出的健身、防身、修身、教化和娱乐功能和作用,这些功能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着变革.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解释学方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武术理论和价值、教育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及教育理论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对当代学校武术教育价值进行解读。学校武术教育价值反映了人们对学校武术教育的需求,这也是由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尤其处于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期的学校,其绝大多数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低下,因而人们迫切地呼唤学校予以社会适应能力教育,这中间也包括致力于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武术教育,以便使之奠定以满足学生现实需要、释放武术教育功能和实现武术教育价值为内容的基础,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中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跨文化研究法、历史考证法、逻辑分析法对中国武术发展的范式进行系统研究,发现目前的武术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摈弃技击提倡精神文化的误区;实战与套路二元构建的逻辑错误;推广与发展手段的本末倒置;点与面的背道而驰;竞技、武道两种体系的发展失衡.指出,武术的发展应该兼顾纵向层面与横向层面,即兼顾其历史发展脉络的宏观把握和国内外武术发展的综合考量,确立中国武术正确的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的基础是工业技术文明,武术在其中的发展由此表现出极强的工具理性.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讨论武术在现代工具技术中的表现及其暴露的问题,进而认为,现代武术的发展在充分借助和发挥学校教育、电影艺术、电视传媒、电子游戏以及互联网的工具意义的同时,还应该把控价值理性.武术人应有一种文化和历史的责任担当,将武术作为主体,才有可能合理地运用工具,进而实现工具理性的积极意义,推动武术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侠义精神进行了研究。认为:侠义精神与文人思想感情的高度一致性,成就了千古文人侠客梦;旨在躬身践道的侠义精神得到历代百姓与文人的称颂与首肯,其深层原因就是重诺轻生的侠义行为和为国为民的侠义信条;由于近代国家内忧外患和革命需要,仁人志士将侠义精神作为救国救民之道,侠义精神也由此迎来了发扬光大的暖春。研究旨在总结中国侠义精神特质,促进当代体育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