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0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恩格斯和列宁都有关于真理问题的探讨,根据时代提出的问题,两人都在坚持真理上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方面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的永恒真理强调真理的条件性,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针对俄国的马赫主义强调真理的客观性,列宁对恩格斯继承和发展的地方在于探讨了关于实践标准的辩证性问题。恩格斯和列宁的真理观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来自马克思主义内部和西方哲学界的质疑和挑战。关于真理问题的探讨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丰富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以及对当前中国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博尔赫斯的创作带有浓厚的想象色彩,独特的生活境遇使博尔赫斯的想象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现实的超越,从而使他的创作进入了充分自由的状态。想象对于博尔赫斯的意义是:我想象,我存在。博尔赫斯的想象是富有哲理和创造性,他的想象既有对现实的哲理认识,又有超常性、超前性和超越自我性。  相似文献   
3.
在科学主义课程范式的合理性面临挑战时人本主义课程范式应运而生。人本主义课程范式突出了人在课程中的应有之义,它对于释放人的主体性,促进其全面发展,乃至建构一个合理化的社会体制都有极大的帮助。然而,人本主义课程范式也存在瑕疵:过于重视个人和自我人本主义课程观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追求自我的完善,从人本主义课程范式我们不难看出现代课程论的进步与局限。后现代课程研究正是对现代课程论研究的反省和超越产生的。笔者仅通过对生态主义课程范式探讨来揭示生态主义课程范式对人本主义课程范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孟子道德哲学的实践特质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是人的自由自觉和创造性的本质活动,过程性、批判超越性和现实性是实践的三大特质,这些在孟子的道德哲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主要从性善论、政治道德、人伦道德三个方面对比作出尝试性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作为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并科学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现代和谐关系下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扬弃,成为正确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新视角,同时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坚持正确的教育原则、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建构理想的教育模式等方法来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体育教学理论的教材流变与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明 《体育与科学》2002,23(2):13-15
体育教学理论教材经历了从《体育教材教法》到《体育教学论》再到《体育教育学》的两次飞跃。现行的《体育教学论》和《体育教育学》教材虽然从整体上把握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但其课程的理论起点和价值取向方面都存在许多疑惑。新的形势下体育教师直接和首先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从过去的“怎样教学”这一教学问题逐步演变成了“教学什么”这一课程问题,必将带来《体育课程与教学》对过去体育教学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邱慧 《重庆师专学报》2010,(6):39-41,62
《万寿寺》里的时间具有多重功能,既是小说的主题,又是小说的形式因素:时间的小说塑形指向对自我之谜的探索,通过不断将故事时间放到一个新的时间起始处的手法,以及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叙事技巧,将自我扩展为一段广阔的时空,创造出自我的奇异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8.
文艺心理学上把创造一种在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新的形象的想象称作超现实想象。《庄子》中的想象极富变幻与夸张的特色,主要缘于超现实想象的广泛运用。庄子运用超现实想象,与他的哲学思想、文化传承、思维方式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虽满足了特定国情下对人才培养效率的特殊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非均衡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公共性和公平性等本质特性,构成了对义务教育的异化。从根本上讲,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是根本原因,在社会发展总体不均衡的大背景下,制度性因素和非制度性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国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异化状态。公平性,是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均衡发展不仅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同时也要对非制度性因素给予适当关照;不仅要追求宏观均衡的目标,同时也要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的微观均衡;并且,必须在努力实现均衡的同时也要兼顾多元的教育需求,这是超越义务教育异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二十四诗品》以四言诗的形式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二十四种不同形态的风格之美。其中的《沉著》品从人物行动及周围环境的描写中表达出一种深沉执着的思念之情,并且阐述了这种情感在诗中的表达技巧。《沉著》继承了贯穿《二十四诗品》超越世俗的倾向,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最终指向的是属于现实人生的思念之情。对世俗的超越和对人间情感的执着相互交织,形成了《沉著》品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