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科学研究   2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主要阐述本院在制糖工程学科开展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思路和实践经验,根据制糖工程学科教学内容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主要针对于甘蔗制糖产业,在循环经济的基础之上,对优化甘蔗制糖产业的生产链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其不但可以满足市场对玉米的需求,而且还能够提供大量的玉米秸秆。玉米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糖类,若能够采取一定的工艺将这些糖类提取出来,不但能够增大玉米种植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够解决秸秆焚烧等处理方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因此研究玉米秸秆的制糖工艺迫在眉睫,现本文就主要分析了采用碱法-酶法工艺来进行制糖的玉米秸秆处理方法,指出其应用可行性和高效性,希望能够为提高玉米秸秆利用效率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可以更好地规范企业,提高管理层的管理水平,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在全球信息化时代中迅速发展。本文将会以制糖企业为研究对象,就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对创造性地开展制糖专业课教学的客观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制糖专业课教学对专业教师和教学管理的要求以及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等展开讨论,为搞好中职学校制糖专业课教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宋代福建用煮糖法规模化生产液态糖,且初步掌握了制冰糖的结晶技术。到了元代,福建推广加灰凝固法量产固体红沙糖,并发明了黄泥脱色技术将红沙糖加工为白沙糖。福建通过技术变革,在短短几十年内掌握了简易高效的固体白糖制法,对中国制糖技术在亚洲的领先地位作出了贡献。此外,技术的进步还推动制糖产业格局不断演进,时至今日,福建莆田仍是我国冰糖的主要产地之一。  相似文献   
8.
李琳  郭祀远 《科学中国人》2006,(12):118-119
半个世纪的建设历程 华南理工大学制糖工程二级学科点创建于1952年.当时为华南工学院化工系糖品物工学专业,是学习苏联的学科体系设置的。该专业成立以来.一直站在教育革命的最前线,积极贯彻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倡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结合生产实际的科学研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制糖工程学科于1960年开始培养研究生和接收国外访问学者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办列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1991年在所属的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获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列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经过半个世纪的学科建设与改造.该学科点已发展成为总体水平在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学科:配备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无完成了大量国家各级的科研项目;建立了多个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研究平台取得了一批获奖和专利的创新成果;对我国.特别是华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计长远 《内江科技》1997,18(1):29-30
近年来,蔗区西移,给我市甘蔗生产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九五”期间,我市甘蔗生产将如何继续调整适应,准入市场竞争?只有走甘蔗区域化发展路子,强化科技推广,增强甘蔗竞争能力,重点抓好下面几个产业重点,实现甘蔗生产良性循环才有可能。 1.加强种蔗与制糖的联合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