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科学研究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新闻队伍的不断壮大,新闻活动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新闻工作职务“触法”现象也随之屡屡发生,由此引发的新闻诉讼呈上升趋势。本试从新闻工作角度,对其职务“触法”问题作些探讨性思考。  相似文献   
2.
3.
今年第 4期《新闻知识》刊登了关于渭南日报新闻官司的报道。作为这样一场官司的参与者,我们亲身体会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在经历了漫长的五六年官司折腾之后,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新闻舆论监督迫切呼唤《新闻法》出台。由此引出了以下思考。   思考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新闻舆论监督为经济、社会发展鸣锣开道,但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得到法律的保护。这就要求《新闻法》尽快出台。   1995年 3月 27日,渭南日报刊登了一篇由澄城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起草提供、审核盖章的稿件,反映澄城县人民法院接受人大监…  相似文献   
4.
李洁 《当代传播》2002,(2):42-44
提出的学理概念,泛指调整因新闻内容侵害公民人身权利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③。我国的新闻侵权法是在总结十年动乱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82年《宪法》第一次规定了公民的批评权和建议权以及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害,禁止侮辱、诽谤和诬陷。这成为新闻侵权法的根本指导思想。具体讲,可按四个阶段考察我国新闻侵权法的形成与发展。1980年颁布(刑法》。该法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要处以相应的刑罚。这是我国首次立法惩处诽谤侮辱,可谓新闻侵权法的滥筋。《民法通则》于1…  相似文献   
5.
李勇 《声屏世界》2003,(5):29-30
新闻记者和新闻单位作为舆论监督主体,频繁活跃在现代社会,在社会发展中功不可没,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法律没有对舆论监督主体行为、权利义务等提供专门的《新闻法》,使得新闻监督主体的行为性质介于“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之间,这种行为的不确定性,使得舆论监督行为与普通民众个人行为难以区别,其结果:新闻记者的人身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权得不到落实,新闻侵权案件中,舆论监督者败诉容易胜诉难……,这种现实与现代社会新闻产业发展的态势,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法研究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2007年该领域的研究继续深入,学界甚至对传统的"新闻法"、"新闻传播法"等概念本身提出商榷就是最好的佐证。例如,有学者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类传播模式改变,"新闻  相似文献   
7.
史天经 《青年记者》2008,1(10):71-75
翻开一本于2001年出版的有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书,竟找不到阐释马克思恩格斯新闻出版自由思想的论述;翻开一本于200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新闻论著的书,竞找不到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出版自由的著作;  相似文献   
8.
赵金:展教授,您好!《人民日报》11月3日发表署名华清的文章《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加快新闻领域立法工作》,认为“应加快新闻领域立法工作,继续完善与新闻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做好新闻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因新闻采访报道侵犯他人隐私权而引发诉讼的案例日益增多.由于我国的新闻法尚未出台.保护隐私权的相关法律规定也不尽完善.司法实践中处理此类案件往往意见分歧较大。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和首要原则。但是对于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信息,采访越深入.报道越真实、越具体,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新闻侵权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学术界对新闻侵权的研究依然热烈,新闻侵权仍是新闻法研究的重点,研究的内容还是主要涉及新闻侵害名誉权研究、新闻侵权预防及应对研究、新闻侵权诉讼研究、新闻侵害肖像权研究、新闻侵害隐私研究等方面。新闻侵害名誉权研究自1985年以来,我国已经发生过上千起新闻官司,在这些新闻官司中,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名誉权的纠纷而展开的。2005年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陈家镛院士因被误报逝世状告《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一案,法院最终判决《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十日内向陈家镛赔偿精神抚慰金3万元,驳回陈家镛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