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7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6 毫秒
1.
赵弟岭 《乒乓世界》2014,(1):128-129
沈阳,因地处古沈水(浑河支流)之北而得名,又称“盛京”、“奉天”,为我国著名的国家文化历史名城,有着2300年建城史。沈阳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明,素有“一朝发祥地,三代帝王城”之称。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带动了沈阳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盛京十景”驰名中外,密布于城市各处的乒乓球俱乐部,也在无形中赋予这座自然与人文景观俱佳的城市更多的运动气息。  相似文献   
2.
刘奎 《中国图书评论》2011,(10):117-118
《巨流河》展现的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的时间上限是“二十世纪来临的前一年,我的父母出生在中国东北辽河流域相距二十里的乡村。”下限是“二〇〇一年初秋,九一八事变七十周年,哥哥带着我和两个妹妹,宁媛、星媛由太平洋两端回到沈阳,参加东北中山中学‘齐世英纪念图书馆’揭幕典礼,纪念他那一代漂泊的灵魂。”时间贯穿的是整个20世纪,空间则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  相似文献   
3.
基于WTP和WTA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以辽河为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徐大伟  常亮  侯铁珊  赵云峰 《资源科学》2012,34(7):1354-1361
本文在分析现有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方法的基础上,以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辽河干流的源头——福德店和辽河干流入海口——盘锦进行实地调研,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辽河流域居民的支付意愿(WTP)和补偿意愿(WTA)进行了测算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利用非参数估计法,测算得出辽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为160.72元/(人·年);在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利用参数估计法,得出辽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为255.97元/(人·年)。这样通过同时测量受访者的WTP和WTA,并进行平均值处理,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受访者的实际支付意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单独测量受访者支付意愿(WTP)以作为生态补偿标准制定依据所带了的补偿金偏高问题。最后,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方式和公众参与制度三方面提出了辽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清末是松花江流域社会经济大步前进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对其进行全面开发的重要阶段。虽然其开发时间不如大凌河和辽河流域早,并且还过多地受到清政府封禁政策的影响,清末松花江流域已经呈现出农业发展、城镇兴起、商业繁荣的局面。但清代松花江流域的开发过程,也伴随着对各种自然资源的破坏。那么,清末松花江流域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又是如何呢?  相似文献   
5.
城市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种,辽河流域城市管理出现现代化趋势缘于1861年营口开埠。为了化解日俄独占东北的边疆危机,东三省先后开埠或自行开埠;清政府移民实边政策,刺激了东三省经济发展,城市大量出现;航运业与交通运输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的发展。辽河流域城市化初具规模并有了较快的发展,从而为城市管理出现早期现代化趋势提供了载体。辽河流域城市管理早期现代化的标志是警察机构的出现与城市地方自治运动的开展,它们初步具备了城市政府的基本职能,城市管理出现早期现代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龙躍辽河     
郭兴武 《兰台世界》2012,(19):53-55
辽河流域红山原始文化自193年首次在内蒙古赤峰郊区红山附近发掘以来,尤其是1982年在辽宁阜新市查海原始遗址出土"石堆龙"后,可以把辽西地区红山原始文化上溯到8000年前,由此,考古界文史界专家热议中华民族历史远远超过5000年的文明。赵喜声先生是资深水利、地域文化专家,他潜心研读《山海经》20多年,他即将出版的《水利版.山海经》又  相似文献   
7.
“辽水”原为“潦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是东北南部的主要河流,辽河流域是东北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从古至今,此地设治多与"辽水"有关,因此,只有追根溯源,理清"辽水"一名的来龙去脉,才能对相关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东辽河流域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通过1986、1996和2000年的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东辽河流域景观分布的矢量和栅格图;在Arc/Info 8.0.1平台下,进行空间分析,得到东辽河流域景观的动态变化;在FRAGAT 3.2下,对东辽河流域各年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在Maflab6.3平台下,建立Markov模型,进行了景观格局的动态分析和预测。东辽河流域景观的组成不合理,林地景观所占面积的比率严重偏低。1986年-2000年间,旱田景观显著的增加,工矿、交通和居民地景观略有增加,其他景观均有所下降。从多年平均变化来看,耕地景观的变化最为剧烈。1986年~1996年间,东辽河流域各类景观主要向水田景观转变;而1996年~2000年间,各类景观又向旱田转变。除林地外,各类景观分布的地域重心集中在二龙山水库以下的下游地区。东辽河流域景观斑块的形状日趋复杂、多样性指数和最大多样性指数在增加、景观的均匀度指数在下降、优势度指数在增加。说明近年内某类景观占据主导的趋势在增加。从破碎化指数可以看出,东辽河流域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在降低后又显著增加,这将导致流域景观的脆弱性。Markov预测表明,当对流域景观的扰动与1995年~2000年间的扰动相同的情况下,至2050年东辽河流域的水田景观在近年内会逐渐增加,而其他景观类型会逐渐减少。预测结果显示当景观组成处于稳定状态时,其结构仍然不合理,因而必须对东辽河流域景观所受到的扰动进行合理的调控。  相似文献   
9.
明代辽河流域的居民,主要由汉族、女真族、蒙古族等族组成。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所构成的合力的推动下,明代的这三大民族长期处于流转迁徙状态。这种流转迁徙,又始终是以汉族聚居的辽东腹地为凝聚核心,互相靠拢,互相聚合。汉民族的迁徙在其中又起了主导作用,对明代辽河流域的开发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仅对明朝时期汉民族在辽河流域的迁徙以及影响,作以初步的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辽河流域早期现代化的问题有研究的空间,首先对辽河流域的概念有一个界定,早期现代化是现代化历程的初起阶段,现代化理论讲就是探讨一个国家如何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理论,因而其实质也就是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学说。现代化与近代化实为同样的内涵,而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是有其阶段性的,因此早期现代化概念应运而生。辽河流域早期现代化的基本脉络,即经济发展促使政治制度改变并最终影响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