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4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曲《二泉映月》使得无锡惠山脚下的"天下第二泉"蜚声海内,但又有谁能体会到作曲者阿炳的苦痛与艰辛,童年的不幸与壮年失明使得他饱尝了人间冷暖,他始终行走在社会的边缘,在生与死的一次次较量中燃尽了自己的生命。阿炳艰难苦恨的生活历程为他的音乐注入了饱经世患的沧桑美感,也成就了他在我国民族音乐史上无可替代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2.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写作的一种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引写,以写促读,兼具人文感悟和语言表达功能.反观当前的阅读课堂教学,虽然写“挤”进了课堂,但由于教师对课堂把握的差异,随文练笔的效益大相径庭.纵观多个案例,失误在于学生忽视了“情境”二字,忽略了情境创设、情境拓宽、情境相似等因素,因而使练笔生涩,体验空洞.本文尝试通过透视几组课堂教学课例,与大家共探“情境因素”在随文练笔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案例背景] 音乐能激发情感,开启心智,陶冶心灵,塑造人格,音乐与文学本身密不可分.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与生俱来的音乐才华,成就了《二泉映月》这首不朽的世界名曲.课文《二泉映月》向我们展示了阿炳创作的艰辛历程.为了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品味和享受语言美、人性美,我尝试把音乐纳入教学中,在课堂上适时地播放《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借助音乐渲染教学氛围,发挥学生想象,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借助音乐引领学生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片段一]师:同学们,饱经风霜的阿炳会怎样卖艺度日?请同学们在纸上写下来。师:我们交流一下。谁来说说?生1:双目失明的阿炳操着胡琴,卖艺度日。生2:生活贫困的阿炳在烈日下操着胡琴,卖艺度日。生3:阿炳生活贫困,他双目失明,每天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在大街上靠卖艺度日。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2.通过自主质疑、解疑,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3.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合信息的能力。4.利用阅读反思,促进读写结合,提高学生阅读与表达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他是《天下无贼》里的"傻根",《暗算》里的"阿炳",最近又成了《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王宝强这个朴实的农村小伙,在影片中所饰演的许多角色,憨憨地感动着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这个8岁就到少林寺习武的穷孩子,成功道路充满了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7.
洗礼     
夜半无人,灯光阑珊,奋笔疾书。一声凝重的叹息打破寂静,几多无奈几多愁。于是关上灯,独坐于月下,褪去浮躁,忘却烦恼,聆听一曲《二泉映月》,让心灵受之洗礼。一声叹息过后,苍凉油然而生。低沉的曲调更如泉水般缓  相似文献   
8.
浅议阿炳创作的三首二胡独奏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属道家音乐,作为一名二胡演奏者与教育工作者,只有深入了解阿炳的生活道路和他的内心世界,才能较好地掌握阿炳的艺术手法,才有可能较好地演奏和解释阿炳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正一、用心品读,感受词语广度词语作为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在不同的文章里,体现出的意境也是不相同的。这时候,我们只有将词语还原到文章里才能体会到它的实质。并且,通过将词语还原入文,更能体现词语的美妙和生动,从而让同学们容易理解和学习。所以,教师在教授词语的时候,可以通过品读课文这一方法,带领同学们感受词语在文章中体现出的广度。如我在教授课文《夹竹桃》时,文中有以下几个需要学生重点理解掌握的词  相似文献   
10.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新材料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时常会出现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杂乱无序或“启而不发”的课堂现象,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我认为,只要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中,能运用多种手段和策略,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以我教《阿炳在1950》一课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