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71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利用行列式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技巧,给出了复数域上一次与二元二次Jacobi猜想的一个简明的求逆公式,验证了Abhyankar多元幂级数在上述情形下的形式求逆公式。  相似文献   
2.
对一个猜想作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命题不成立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前期笔者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思路的基础上,针对该证明中的误差问题,进一步进行解释并给出更明确的补充证明,使证明更其严密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即使A,也B”分为实言句和假言句两类,本文探讨了这个句式的认知层面.主观推测层面,“即使A,也B”这个让步转折句所反映的认识是0<P{B/A}≤0.5,此时,实言句和假言句是一致的;客观反映层面,“即使A,也B”所反映的认识是:P{B}=1,P{B/Amin(B)}=1,此层面又分为两种情况,一为实言,P{A}=1;二是假言,P{A}=0或P{A}=0.5.说话人使用“即使A,也B”让步转折句,其目的是为了反映出大脑思维这两种不同认知层面所具有的不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5.
受Schur猜想的启发,利用初等数论方法构造出Q上的两类不可约多项式,并指出用此方法可构造出大量的不可约多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涉及n维单形的中线长度的两个几何不等式,证明了苏化明所提的一个猜想(数学季刊4(1)(1989))是正确的,最后,还提出了一个猜想。  相似文献   
7.
得到了Collatz猜想的一个等价命题,为Collatc猜想的最终解决提供了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统一证明涉及三角形内部一动点的两个猜想不等式,比较其与已知不等式的强弱关系,然后提出五个相关的猜想.最后运用已知不等式简证Erdos-Mordell不等式.  相似文献   
9.
Bharath Sriraman 《Interchange》2006,37(1-2):151-178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ide range of mathematics content and processes that arise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m via the use of unusual counting problems. A universal pedagogical goal of mathematics teachers is to convey a sense of unity among seemingly diverse topics within mathematics. Such a goal can be accomplished if we could conduct classroom discourse that conveys the Lakatosian (thought-experimental) view of mathematics as that of continual conjecture-proof-refutation which involves rich mathematizing experiences. I present a pathway towards this pedagogical goal by presenting student insights into an unusual counting problem and by using these outcomes to construct ideal mathematical possibilities (content and process) for discourse. In particular, I re-construct the quasi-empirical approaches of six!4-year old students’ attempts to solve this unusual counting problem and present the possibilities for mathematizing during classroom discourse in the imaginative spirit of Imre Lakatos. The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m and in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0.
I will now embark on explaining as best as I can to the nonmathematician what the Poincaré conjecture is all abo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