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3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为系统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外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TIC)在华发展状况,以14家典型外资TIC机构为研究对象,将外资TIC机构在华发展历程分为探索、培育、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4个阶段。研究发现,不同阶段外商投资政策与行业监管政策的调整直接影响到外资TIC机构在华发展战略、经营策略、业务方向、成长速度等;外资TIC机构在华发展的主要经验包括全国布局分支机构、多元业务统筹经营、开展并购抢占市场、紧贴中国市场需求、积极进军新兴领域、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基于研究发现,提出继续深化改革、强化科学监管和扶持民营机构等启示对策,以期为推进国有与民营TIC机构做大做强做优以及中国外资TIC机构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基于越南金融危机期间外资银行的负面作用回顾,应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外在制度与内在制度辩证关系原理,剖析外资银行监管失灵的根源。研究表明,越南长期忽视外资银行内部治理的非正式制度建设,伦理治理机制缺失造成监管结构失衡,从而引发道德风险。因此要强化内外双重治理,重视内部制度建设,才能实现后危机时代外资银行治理结构的稳定,提高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毛昊  孙莹  刘洋 《科学学研究》2009,27(4):554-562
 大部分中国开发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在产业化应用过程中总是遭遇到瓶颈性因素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市场已经通过跨国公司的核心专利以及合资企业的外围专利封锁被固定在国外产品的技术轨道上。不论外资企业申请的单个专利自身的期望价值,即便是有些专利的期望收益可能为零,甚至为负,但是只要将专利加入到经过良好规划的专利组合中,那么其所带来的期望边际收益似乎总是超过其边际成本。国外跨国公司在此理论基础之上疯狂利用在华外资企业大量进行专利申请。本文试图通过以韩国LG跨国集团在华合资企业技术研发及专利战略情况的考察,通过专利数据挖掘,分析国外跨国母体的专利战略。并最终得出了以韩国大型跨国集团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在中国组建的外资企业模式没有给我国带来实质性的产品开发能力的主要结论。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内、外资企业实行的两种不同的所得税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分析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并存的背景,比较两种税制的差异及影响,探讨两税并轨的政策选择,对完善我国税收制度,充分发挥所得税的调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外资零售业在云南省的迅速发展,对云南省零售业产生了双重的影响,既增强了零售业市场的有效竞争,又可能导致外资零售巨头对云南零售市场的垄断。省内零售企业必须改变思路,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才能占取一定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6.
郑鸣  段梅  陈福生 《软科学》2012,26(8):1-4,22
从我国金融发展中的银行业发展、股票市场发展和保险业发展三个方面,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考察了1993~2010年间我国金融发展与外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对外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但以银行存贷款余额、股票总市值和保费收入所代表的银行体系、股票市场和保险市场对外资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金融风暴的影响下,我国一些外资企业在拖欠巨额员工工资和供应商货款后转移资产并逃匿,这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造成了恶劣影响。当前,我国政府在监管外资企业方面的一些政策还不完善,导致监管不力。政府作为市场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如完善市场监管预警机制,明确监管责任,强化监管手段,建立联动机制等。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之后,利用外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着新形势,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产生了影响,除传统的资本、技术、入力途径外,还借助比较优势的变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等路径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为进一步利用外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