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634篇
科学研究   15篇
各国文化   15篇
体育   24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6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
暗访带来的困惑 赵金:隐性采访,在学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有人称之为"诱导式采访"、"隐身采访",有人也称之为"体验式采访"、"暗访".叫法和界定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认同这是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身份来获取新闻素材的一种新闻采制方式.  相似文献   
3.
刘川鄂 《新闻前哨》2008,(11):47-47
尽管我不是武汉人,但已经在武汉生活了20多年.我算是一个较为深刻的“武汉观察者”吧。在我写过的诸多有关武汉的文章中,曾将武汉定位为“世俗与庞杂”:在为一家杂志撰文时,我也曾以“何为世俗生活:以武汉为例”为主题。  相似文献   
4.
论韩剧的女性化叙事与女性形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剧中的女性化叙事方式和不同于中国电视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带给中国观众一种全新的叙述视角。韩剧以独特的叙事模式与唯美的镜头语言,力图通过浪漫的故事,唯美的女性形象建构一种世俗神话。女性化叙事就是打破以往男性宏大的叙事方式,通过细  相似文献   
5.
邓绍根 《青年记者》2006,(19):74-76
自1815年8月5日,第一份华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问世以来,华媒体历经近200年的雪雨风霜,先后有4000多种华传媒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茁壮成长。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地华传媒为共谋发展,逐渐加强联系,以协会的形式相互协作,共同推进世界华传媒的发展。进人新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华传媒作为世界新闻传播体系中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化奇葩,在传承中华化、凝聚民族精神、加强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联系中发挥了独特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出现了协作化合作加强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王佳 《记者摇篮》2006,(9):45-45
1815年,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问世。如今,将近两个世纪过去了,诸多期刊随着历史的发展几经沉浮起落。会在读者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因为它们都承载着一种理念,用文字记录和影响了中国社会前行的足迹。  相似文献   
7.
灌阳县丧葬仪式中的大歌,虽然在庄严神圣的仪式中演唱,但却讲人事,唱人情;不讲鬼怪,不唱神仙。大歌所表现的内容、演唱和欣赏大歌的人以及大歌的效果,都是在世俗的境域内,大歌具有浓厚的世俗性。  相似文献   
8.
余德庄长篇新作《太阳雨》,是“世俗”生存的长久体验与关怀的结晶,不仅突破了当今广泛存在的由学作品和哲学作共同营建的关于美好人生和理想生活的心造幻影,而且本身叙述的生活故事有着相当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张元珂 《山东教育》2007,(12):54-55
一 见过的山也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水之美是仙人的馈赠。于是,文人骚客,把山水吟咏成诗,点染成画,超度成禅;三江五岳,长城大漠,看也看不尽,数也数不完,在梦里,在心里。泰山太霸气了,庐山太哲学了.黄山太华贵了,蒙山太世俗了,而独独五彩山。不张不扬,静若处子般屹立于崇山峻岭间。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世俗审美文化的物欲化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中西文化和美学的比较研究 ,我们已经有了许多成果。这些研究往往是局限在人文文化或艺术美学方面 ,很少触及世俗的审美文化方面 ;由此所得出的结论几乎已成为常识 ,譬如中国重在精神文明 ,西方重在物质文明 ;中国人审美强调对物质世界的超越 ,追求善的精神价值 ,诸如“比德”说之类 ,而西方审美强调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追求真的认识价值 ,诸如“模仿”说之类。笔者对此也曾深信不疑。但不久前因参与一个节庆课题的研究 ,深入考察一下 ,却发现中国人 (笔者按 :本文中特指汉族 )的世俗审美文化倾向 ,恰恰与这一认识相悖逆 ,呈现出明显的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