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除了耐克、阿迪达斯等洋品牌外,国内体育运动品牌层出不穷。品牌形象的好坏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进行品牌形象评价,有助于企业塑造理想的品牌形象。文章以安踏体育运动品牌为研究对象,选用产品维度、企业维度、服务形象维度等六个维度,建立品牌形象测评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发现安踏体育运动品牌形象测评值总体为81.153分,评定为很满意,并在最后给出了保持并发展品牌形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败金时代     
冯涛 《新体育》2012,(8):92-95
伦敦奥运会日益临近,为备战这四年一次的大商机,国内体育品牌之间的奥运商战已经进入白热化——李宁抢占运动队赞助权、安踏在媒体上进行广告轰炸、伊利甚至将营销做到伦敦街头……商家运作出各种手段,期望在奥运营销中分一杯羹。  相似文献   
3.
《新体育》2010,(11):34-35
作为国内领先的体育品牌,多年来,安踏在国内诸多体育品牌中能够始终走在前列,凭借的是两个“永不止步”的镇山法宝,即持续不断地加强安踏的科技研发和永不停息地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知名体育用品企业文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实地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对以李宁、安踏、双星为代表的我国知名体育用品企业文化进行研究发现,这些企业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文化呈现出一系列特征.如企业文化发展的阶段性、企业文化建设的实用性、企业文化与体育精神及民族文化的共融性、企业文化的创新性、企业家创建企业文化的主导性,与体育事业互惠互利、竞争与协作,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5.
品牌是企业和产品的象征和代表,品牌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品牌经营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是企业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安踏"品牌的经营现状来分析"安踏"品牌存在的问题,提出"安踏"品牌的推进战略,为企业的品牌经营现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于学岭 《新体育》2011,(10):12-12
2011年7月26日,伦敦奥运会一周年倒计时之际,安踏体育用品有限责任公司将中国运动员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时所穿的梅花牌领奖服复刻再现,让这件承载着中国体育健儿光荣与梦想的经典服装再次开启人们的奥运记忆。  相似文献   
7.
从品牌国际化与品牌战略系统两个概念引申出品牌国际化战略系统的概念,基于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导致品牌国际化战略生态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认为品牌国际化战略系统中应引入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重--素,并以战略协同理论为依据、以促进品牌国际化战略系统的内外部协同为目标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协同的策略。最后,以泉州安踏品牌国际化战略中的社会责任协同为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2013年10月24日,由中国奥委会、中国足球办会、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奥运健儿公益服务大行动携精英足球教练进校园”暨“安踏爱心桥公益活动”来到四川边远地区学校。  相似文献   
9.
从市场把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组织管控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4个方面,构建体育用品企业的战略转型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安踏公司为例,对其战略转型能力进行评价与分析。研究表明:该公司战略转型能力属"强"这一级别;市场把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均较优秀,从而保障了公司顺利推进并最终完成战略转型。此外,该公司在市场响应能力、基础资源适应能力、创新环境培育能力方面存在继续提升的空间。最后,为体育用品企业顺利实施战略转型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北京奥运会后,随着大众对竞技体育运动的持续关注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使得居民对体育用品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给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安踏公司为研究对象,将安踏公司的营销策略称为"安踏模式",通过研究安踏的成功模式,提出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应在产品的技术创新、品牌的科学定位、提高企业的集约化程度和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以及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等方面加快实施的步伐,为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中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道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