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8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群众文化》2002,(1):28-30
兰溪市位于浙江省中西部,已有1300多年历史。因其地处“三江之汇,七省通衢”,“得中独厚,惟水为优”,宋、元、明、清以降,这里便是浙中水陆交通枢纽、商贸繁华之地,被誉为“浙江七大商埠之一”。历史文风鼎盛,名人辈出,如东晋大仙黄初平,五代高僧贯休、明代文学家胡应麟、清代戏剧大师李渔、现代文学家曹聚仁、摄影家郎静山、当代名嫒赵四小姐、著名画家方增先、世界女子铅球冠军黄志红等,都出在兰溪。  相似文献   
2.
任文博 《兰台世界》2016,(7):134-136
李渔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怜香伴》是其所创作的第一部传奇剧本。本文对《怜香伴》曲词用韵进行了全面的穷尽式的考察和研究,从而总结出《怜香伴》的用韵情况与特点。  相似文献   
3.
李渔的拟话本,在一定程序上可以说代表了清拟话本文人化的一个发展方向。以李渔的拟话本为代表,话本小说的主流一改通俗化的特点,朝文人化、案头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对李渔戏曲理论形成之前的戏曲理论进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从戏曲的美学特征、接受主体和内容形式三方面,对李渔戏曲理论进行分析解读。把李渔戏曲理论以"后曲本位"的概念来定义。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的研究,传记式的论著占据着重要地位。此类著作以传主的一生行事为中心,涉及其生平、交游、思想、著述等各方面内容。论者多使用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意图理解传主在不同人生阶段中的不同心境,进一步分析其生命历程对其文化活动的影响。若传主本身创作成就突出、种类繁多、数量丰富,且大都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关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关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关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关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关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183;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关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关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关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7.
李渔的戏曲创作理论 :如“结构第一”、“立主脑”、“密针线”、“脱窠臼”、语言要“浅显”、“好说”、“中听”等 ,对今天写作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渔是一个兼擅戏曲和小说创作的作家。把小说当作"无声戏"来看,当成"传奇剧"来写,这是李渔对自己小说观的理论概括,体现了他对中国古典小说与戏曲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认识,李渔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明显的戏剧化倾向——与戏曲相同的审美倾向,表现戏剧性的情节因素,渗透戏曲表演艺术的技巧等等,这使李渔小说在独创一格、独树一帜的同时,也造成了人物形象的类型化、脸谱化等不足。  相似文献   
9.
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多是在一个虚设的情境中,展现一个体现劝惩性讽喻主题的故事,其最大的叙事特点是情节新奇曲折,引人入胜。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经验,常用正反转换、峰回路转、同异对比、以心造物等技巧来构造情节,以达到新奇效果。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或接受理论是一种将文学研究的视角放在读者一极的文学理论。李渔的戏剧理论作品《闲情偶寄》表现出明显的“观众本位”思想,对戏剧创作者提出了以观众的需要为创作前提、以观众的喜好为审美标准的全新要求,因为他明确认识到观众早已以主动接受的姿态为作家、作品建立了创作标准,作家、作品应当服从于这个标准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观众的认可。同时作家也要积极引导观众的审美水平不断提高,这样便能够在作者与观众间建立起良性循环。李渔所追求的“观众本位”或“观听成宜”,就是通过将接受理论与创作理论相结合的做法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