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9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岩 《语文知识》2005,(11):12-13
一饭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为布衣时,贫而无行,常从人寄食,人多厌之“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后信为楚王,“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后多用来指知恩图报。如郁达夫《沉沦》:“一饭千金图报易,五噫几辈出关难。”  相似文献   
2.
沉沦》与《出奔》的题材相同,主题相异。从人物来看,前者消极,后者积极。在人物刻画上,前者擅长心理描写,后者转向客观描写。在景物描写上,二者都在景物中融入作家与人物的心境。在艺术风格上,前者真率飘逸,后者深沉冷峻。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人们对《沉沦》这部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不无偏差,其原因是对主人公及作者处于日本那样一个陌生而异质的文化环境中所产生的“文化震惊”感缺乏足够的认识与考察。而主人公在孤苦无依的处境中萌发了对祖国强烈的依恋与怀念之情,与其说是“爱国主义思想”,不如说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恋母”现象。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感伤色彩和浪漫倾向风格为主,这与他在国外的经历和经常涉猎国外书籍有关。本文选取他的代表作《沉沦》,试从感伤主义、自叙转体例两方面来分析西方文学思潮对其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吴文昭 《文教资料》2007,(10):94-95
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以大胆而深刻的描写,打动着读者的心。它讲述一个变态青年的变态心理与生活、他的沉沦经过与最终的自杀。主人公的沉沦是在国家沉沦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人物的沉沦与国家有不可否认的关联;但人物的沉沦主要还是由自身的遭遇与性格造成的,尤其是性的压抑,直接导致了人的沉沦与人性的沉沦。小说的描写,客观上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与反封建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女作家们在90年代的都市小说中对女性在消费社会中的生存境遇给予了极大关注。从她们的作品中可见,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在大众传媒的诱导下一部分女性开始从社会角色向旧有的女性角色逆转。当然,女性角色的这种逆转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女性自身。在展现都市女性在消费社会沉沦身影的同时,女作家们也以积极的姿态探求了女性突围之途,然而最终都没能成功,突围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女性们采取的策略依然是依照男性社会的游戏规则而制定的,所以不可避免地再度陷入了男性的圈套。  相似文献   
7.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论述了其独特的生存论死亡观,对死亡的分析是他建立这样一种生存论的先决条件和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对《存在与时间》中死亡概念的内涵加以把握,才能真正解读其中死亡问题,揭示出存在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沉沦》是郁达夫的重要代表作,文中忧郁感伤的情调和病态性欲描写至今仍是一个争议的焦点。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深受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重视"丑的"美学价值,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事件、性格,塑造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刘伟强,麦兆辉合作的《伤城》,我是迫不及待地先睹为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华各族人民的苦难史、屈辱史,但同时也给中国带来了进步,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外交、军事和教育开始走向了近代化,所以我们要客观、全面地看待这一段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