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4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30篇
综合类   1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运动与铁代谢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长期、剧烈的运动训练可以导致铁代谢的紊乱,从而引发机体缺铁的发生,也是导致运动性贫血发生的重要原因。运动导致缺铁引起铁代谢失调可能与运动导致铁吸收下降、摄入不足、铁丢失增加、不良的饮食习惯、溶血以及机体应激有关。反映机体铁代谢状况的指标有了一定的研究,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浓度、转铁蛋白浓度以及其它指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机体铁代谢状况,并在运动实践中用于监测运动员铁状况以及铁制剂服用效果的观察。在运动实践中铁制剂的补充对防治铁缺乏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针对性不强,缺乏指标与应用效果的更好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与监测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运动性贫血在体育运动 ,尤其是耐力运动中 ,不仅严重影响运动技能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 ,而且对身体也十分有害。高血容量反应是运动训练适应性表现 ,不会造成真正意义的贫血 ,而运动训练中红细胞溶血和铁储备状况的监测则是预防运动性贫血的重点。本文以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就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做一简述 ,并筛选取血量微、测试简易、灵敏的指标 ,加强运动训练中铁代谢和红细胞溶血等状况的监控 ,将对预防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90例IA患者及52例健康人血清总蛋白及血清白蛋白的测定结果,结果显示IA患者的血清总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且贫血越明显降低越显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有关贫血对女运动员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对处于生长发育后期的女大学生贫血发生率及其对身体机能影响的研究报导迄今尚属鲜见。1研究对象和分组(l)上海某大学l~4年级女大学生202名,年龄19~23岁,正常参加学习和体育锻炼(不包括运动队的学  相似文献   
5.
跑台运动和营养补充对大鼠骨骼肌能量代谢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长期递增负荷跑台运动造成大鼠运动性贫血状态,并对其骨骼肌内某些能量代谢酶进行观察。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筛选分为3组:对照组(10只)、递增负荷跑台运动组(简称运动组,10只)、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营养补充组(简称运动+营养组,10只)。运动组和运动+营养组的跑台训练安排按照运动性贫血模型建立方法实施。研究表明,运动性贫血条件下,大鼠腓肠肌Mg^2+~ATP酶、Ca^2+-ATP酶和Ca^2+-Mg^2+。ATP酶指标结果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LDH的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低于运动+营养组,SDH的活力则没有表现出组间差异性。运动性贫血条件下,大鼠腓肠肌内ATP酶多数会发生显著性降低、LDH表现出显著性升高,表明运动性贫血发生时伴随着骨骼肌有氧代谢酶的活性下降和有氧代谢酶的活性升高,说明此种长期递增负荷跑台运动相对提高了机体利用无氧代谢的比例,而此营养补充对此种变化影响作用不明显,此变化的内部机理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肾脏EPO代谢在运动性贫血发生机理中的功能和作用,及营养补充对运动性贫血防治效果的作用机制,对30只雄性Wistar大鼠进行等量随机分组:对照组(C)、运动组(P)和运动 营养组(G)。11周的跑台运动和营养补充结束后,应用RT—PCR和ELISA方法测试大鼠肾脏EPO基因表达和活性水平。结果发现,肾脏组织匀浆液EPO水平并未表现出对照组、运动 营养组、运动组的组间差异,而对于肾脏EPO mRNA表达指标在运动组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运动 营养组,提示肾脏EPO活性水平可能并非机体运动性贫血的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长时间递增负荷运动后以及营养干预对大鼠红细胞老化的影响,试图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的防治方法。方法:本实验在大鼠运动性贫血模型的基础上,选取唾液酸(SA)、丝氨酸磷脂(PS)外翻率的测定,并结合激光共聚焦技术研究红细胞的老化。结果:运动性贫血时大鼠红细胞唾液酸(SA)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丝氨酸磷脂(PS)外翻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抗运动性贫血剂能明显提高大鼠红细胞唾液酸(SA)的含量(P<0.05),并显著降低(PS)外翻率(P<0.05)。结论:运动性贫血大鼠红细胞老化增加,抗运动性贫血剂通过降低自由基的生成,有效减少红细胞的老化,改善红细胞损伤来治疗运动性贫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贫血、营养不良的关系。方法选择在我院血液透析中心治疗的 MHD 患者30例,依据血透前 hs-CRP 水平分为 hs-CRP 正常组和 hs-CRP 异常增高组,同时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3个月,监测血液透析前后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SCr)的变化;并记录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用量。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超敏 C 反应蛋白水平比对照组升高(P〈0.01);30例 MHD 患者中 hs-CRP 升高18例,正常12例,血透后 hs-CRP 水平较血透前升高(P〈0.05)。血液透析前 hs-CRP 正常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均显著高于hs-CRP 增高组,而尿素氮、肌酐则较低(P〈0.05);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周使用量与红细胞压积的比值(Epo/Hct)均显著低于 hs-CRP 升高组(P〈0.01)。结论部分MHD 患者存在 hs-CRP 升高,提示存在炎症状态,炎症状态可致 MHD 患者 EPO 使用量增加,提示炎症状态导致 MHD 患者对 EPO 低反应性; hs-CRP 水平升高,同贫血、营养不良事件发生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9.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由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等分泌产生的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等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高分泌水平的TNF-α参与了机体造血的负向调控,并对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破坏起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就TNF-α介导的细胞死亡对机体造血的影响以及TNF-α在再障发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营养教育在防治运动性贫血中的作用,验证普及运动营养知识的必要性。方法:122名少儿运动员随机分成两组:营养教育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队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相关营养知识教育。以血红蛋白(Hb)和血清铁蛋白(SF)等为评价指标,观察营养教育的效果。结果:营果教育干预后,A组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数下降了60.2%,与B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Hb和SF分别提高了10.5%和26.6%,与B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贫血患病串和缺铁患病串分别下降了18.1%和18.0%,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高少儿运动员营养知识水平,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是防治运动性贫血的有效方法。各运动队应加强营养教育,合理配餐,保证运动员全面摄入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