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2篇
教育   503篇
科学研究   134篇
体育   205篇
综合类   98篇
信息传播   3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Critical educational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an increased reliance upon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is currently transforming the very foundations from which teacher subjectivities are constructed. Arguably though, the number of studies pointing to this risk or tendency is considerably larger than the ones theorising why this should be the case. Further, in those cases whe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and teacher subjectivities is theorised,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the technologies appeal to are seldom brought to the fore. Based on thi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theorise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performative technologies appeal to and work through, by means of identifying, systematising and elaborating extant understandings of such mechanisms in the critical educational literature.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e form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 (referred to as the CMIS-framework) which suggests that one and the same performative technology may play many different roles, where each such role appeals to and works through a particula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Importantly,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that is appealed to, the CMIS-framework suggests that this will lead to teachers (un)consciously conducting particular forms of subjectivising work upon themselves, here referred to as compliance, mirroring, identification and self-realisation (CMIS).  相似文献   
2.
高原训练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原训练对人体有着复杂的生理学效应和训练学效应,是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的一种较好的赛前训练方法。对高原训练的起源及对人体呼吸、心血管、血液、骨骼肌、中枢神经等系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科学认识和实施高原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测试方法,对少儿体操运动员专项训练中的生理负荷和能量消耗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少儿体操运动员运动时的生理负荷和能量消耗,与训练水平、动作难度、机能状态等因素相关;认为,训练中应控制训练次数、间隙时间,同时应采用合理的膳食结构,保证运动员机体的热量供给。  相似文献   
4.
警体运动损伤预防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体育运动包含大量的技战术训练内容,运动损伤的类型特点与其他运动损伤差异较大。对其深入探讨有助于提高教学和训练的成效。从警察体育运动的项目特点分析出发,探索性讨论在警察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运动损伤的一般性规律,提出运动损伤的具体预防机制,供广大警体教官参考。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大学生体质状况追踪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国家组织的4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中选取广东省大学生的部分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试图探讨我省城乡男女大学生在形态、机能、素质等方面在这二十年中的变化规律,了解和掌握广东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专生田径技术特点、生理特点等方面对中专学校田径技术教学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搞好中专学校田径技术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南海海洋天然产物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导从我国南海海域采集、提取到的珊瑚、海绵、海蛾等生理活性物质三丙酮胺、喹啉酮、柳珊瑚酸、内酯二萜、环二肽、四羟基甾醇、神经酰胺等新化合物的药理作用最新进展,以及其发展成为新海洋药物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年人处于成果最多阶级,是事业的黄金时期。也是机体由盛转衰时期。为了使他们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好中年的自损保健预防工作,是我国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信息开放获取给科研人员和科研机构带来的困扰,分析了现阶段开放获取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制订积极有效的开放获取支持机制,保证和促进开放获取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健康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文章探讨了文艺变态心理与人的生理关系,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及与理性因素的关系。现代生理科学及心理学的发展揭示出文艺变态心理受到生理因素的制约;社会文化因素也对文艺变态心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通过无意识或潜意识而作用于文艺变态心理;另外,文艺变态心理还始终受到理性因素的支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