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教育   42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依据《孙行墓志》并结合文献,对药王孙思邈的家世源流作了相关考证,同时对孙思邈是否入朝为官作了辨析,认为孙思邈终其一生并未出仕.  相似文献   
2.
《浪淘沙·和洪觉范潇湘八首》是郑板桥80余首词作中一组重要的写景抒情词,从此组词作的创作背景切入,继而通过对郑板桥思想性格的梳理,揭示出郑板桥寄寓于此组词作之中的"仕与隐"之矛盾。  相似文献   
3.
商山四皓汉初事迹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商山四皓为我国秦末汉初四位著名隐士。汉朝建立后,四皓拒绝刘邦的邀请,是因为刘邦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打消他们的心理顾虑,刘邦败在策略上,而不是简单的“四人者年老矣”与“上慢侮人”;四皓之所以接受太子的邀请出山,是因为太子等人采取了合理的策略,四皓也欣赏太子的性格。四皓对于太子之争的平息,符合古代“立嫡不立庶”的惯例,也有利于汉初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苏东坡从出仕起,便开始了他矛盾的人生旅程。他在出仕与退隐间彰显个性,理想与现实间困顿徘徊,宇宙与人生中淡定通达,本文将透过苏东坡词文从这三方面探讨其人生思考。  相似文献   
5.
由陶渊明出仕与归隐看他的为人处事上的自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传统观点,陶渊明的个人思想和人格的魅力一直为人所推崇。认为他是中国历代以来文人的高风亮节和洁身自好的象征。同时,陶渊明的归隐,也被视为是他在壮志难酬的情境之下对于黑暗现实的自觉反抗。然而,本文旨在通过对其生平的研究,揭示陶渊明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据此得以更好地了解陶渊明为人。  相似文献   
6.
孔门弟子一向积极用世,崇尚“学而优则仕”。然而,事实上,孔门中也有很多弟子未曾出仕。如颜回、闵子蹇、原宪、公析哀、子夏、子羔、子我等。主要原因是,当时社会政治秩序混乱,不利于或不适合出仕,加之各人个性上的特点,有好几位弟子主动选择了不出仕。另外,孔子本人考虑到几位弟子的个性特点,反对他们出仕。  相似文献   
7.
李宜蓬 《红领巾》2005,(3):110-113
吴澄是元代著名理学家,以往学者更多关注的是吴澄的理学成就,而对吴澄的人生经历重视、研究不够.吴澄生于宋末,在元初隐居乡间近三十年后,虽三次出仕,但又都很快辞官归隐,这种人生选择是耐人寻味的,从中可以看到吴澄的志趣及其思想,看到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在易代之际的思考和实践.研究吴澄的人生选择,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吴澄的认识,丰富对元代文人心态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增加对传统文人行为逻辑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徐一凡 《学语文》2007,(1):33-33,37
历史长河中,魏晋南北朝是个飘逸自得与动荡不安共存共生的时代,就像无比美好而躁动不安的青春期。在这段中国历史的青春期里,建安七子、何晏、王弼、刘琨、郭璞、潘岳、颜、谢进行着空前美好又意味深长的生命舞蹈,留给我们无与伦比的感动和启发。而阮籍,正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强烈地执著人生,穿梭于魏阙与竹林之间寻找精神家园。承担着崇高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追求的理想生活是符合人性自然状态的 ,那便是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自由闲适。他出仕是为了博取怡养性情、享乐人生的雄厚的物质资本。陶渊明决定彻底归隐时的心态很复杂 ,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并不那么美好 ,陶渊明只能以古圣先贤和委化任运来安慰自己了。他的一生是无奈的  相似文献   
10.
高启是身跨元明两代的诗人,习惯上将他列入明代诗歌。这决不仅仅因为他曾经出仕新朝,而是于明代诗风实有开启之功。高启对明代诗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兼师众长、随事摹拟的创作途径;复归风雅、稳健沉着的创作旨趣;格调与灵性并重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