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国卿 《文化学刊》2012,(6):189-191
暑热倦怠,拿出王羲之的《兰亭序》来看。此《兰亭序》为"坚净居丛帖"之《清乾隆内府摹刻落水兰亭并跋》。"坚净居丛帖"数种原本为启功所藏,北师大出版社的影印本精良考究,几与原拓相仿。每临习一过都要想一想这帖名中的"落水"二字,其中所包蕴的前尘影事一件件尤为让人感叹。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等41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聚会“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王羲之在诗卷前写下一篇序言,即《兰亭序》。传说这篇手稿原迹已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殉葬品,埋人昭陵,后世仅有摹本和刻本流传。摹刻本有多种,其中摹本以冯承素的“神龙本”为佳,刻本以“定武本”最著名。  相似文献   
2.
由日本翻刻的中文典籍以及日人对汉文化进行研究或对汉籍注释而刊印成的日人汉文著作统称为和刻本。本文首次公布了西北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和刻本汉籍,并对日本刊印的和刻本汉籍及其回流中土的情况做了简要的概述,论述了和刻本汉籍独特的文献价值,肯定了和刻本在中日传统文化双向交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书籍交流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日之间持续了上千年,汉籍东传日本则是和汉书籍交流的主体。《武备志》成书于1621年,是明末清初东传日本的一部重要的兵学著作,通过和汉史料的记载,特别是通过《西湖二集》中一条新史料的发掘,笔者认为,考证《武备志》东传日本的时间当在1628—1631年间,由江浙海商通过私人海上贸易的方式,经由琉球传入日本。本文的最后考察了和刻本《武备志》,并注意到清末和刻本《武备志》回流中国这一史实。  相似文献   
4.
和刻本“堺本”与“本禅寺本”周伯温《四体千字文》的底本均为至正二十年时周伯温为门生蒋冕所作。但从细部的比较来看,两种和刻本之间并无直接的承继关系。另外,日本江户时代初期《四体千字文》临本的存世,打破固有的对“唐样”篆隶书起源的认识,证明了在江户时代初期,近畿一带也已经有人开始学习篆隶书了。在我国元代刻本已散佚的情况下,日本所藏的两种和刻本的存世,不仅对于周伯温的书风及篆书思想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在日本书道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5.
胡玉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1):192-193,F0002
宁夏大学图书馆藏金朝张天锡编纂《草书韵会》系日本后光明天皇庆安四年(1651)重刻明朝太祖洪武二十九年(1396)本。据该本上钤藏书印及题识看,原本当系民国时期广西籍学者陈柱先生家藏。  相似文献   
6.
胡次焱《赘笺唐诗绝句选》一书在明正德至嘉靖年间曾有二种以上版本流传,嘉靖后失传.日本林和掾于明亡之年刊印本书并流传至今,其中陈瑀《重刊唐诗绝句赘笺序》,介绍了本书在明流传情况.明清书志多仅著录"谢注本",少著"胡笺本".阮元可能见过此书,可能碍于胡笺内容也未提及此事.本书在日本有多种刊本,书志著录多误,岛田翰考查了本书独到之价值.本书的刊刻与流传之事应为明清时中日文化交流与书籍流通的一个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7.
宁夏大学图书馆藏有五种和刻本,一种朝鲜本。和刻本包括:日本后光明天皇庆安四年(1651)本《草书韵会》,后桃园天皇安永八年(1779)本《李卓吾批点世说新语补》,光格天皇宽政三年(1791)本《有象列仙全传》,仁孝天皇天保二年(1831)津藩有造馆本《听讼汇案》,明治二十五年(1892)铜活字版石川鸿斋校订之《鳌头音释康熙字典》。朝鲜刻本为朝鲜宪宗十一年(1845)《东京杂记》。  相似文献   
8.
杨守敬是清末民初的名学,他一生在学术上成就了诸多事业,在中日学术界都曾产生过巨大影响,受到当时及后代学人的普遍尊崇。他的最为国人称道的业绩,是他在1880至1884年担任驻日公使随员期间,在日本搜求了大量中土稀见甚至久佚的汉籍珍本。这些珍贵书籍大致可分为“汉刻版”和“和刻本”两类,都具有很高的版本学和史料学价值。本主要针对其中的和刻本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張伯偉 《中国文化》2012,(2):238-238
余生七龄,即遭丙午之祸。四凶肆虐於上,狡童横行於野。图籍之厄,酷於秦火;师儒之运,沦为元九。是时也,文化不毛之地,尽诵毛语;千载文明之邦,惨罹明夷。年十六,负耒耜於黄海之滨。耕作之隙,惟以读书为念,其奈无书可读。每观潮涨落,  相似文献   
10.
林云铭《楚辞灯》是问世于清初的一部重要楚辞注本,也是较早在日本得到刊刻并广为传播的楚辞注本,对楚辞的普及贡献颇大。考释《楚辞灯》在日本流传的版本信息与传播情况,对于楚辞版本校勘以及传播史探究,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实地调查,笔者整理收集了十余种《楚辞灯》和刻本,对其版本信息作了详细介绍,总结其刊刻特点,分析《楚辞灯》在日本传播的主要情形和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