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596篇
科学研究   3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5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做物理习题时,常常看见学生不知道如何应用公式,不知道从何下手理清解题思路,包括一些尖子生都觉得物理难.对此,我结合多年物理教学经验,浅谈提升解物理题能力的些许建议.一、深究物理概念,完善认知结构要知道,良好的知识储备是解题的基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知识量越多解题能力就越高,这两者是不成正比的.著名教育家波利亚就说过:"知识太多可能反而成了累赘,可能妨碍解题者看出一条简单的途径,而良好的组织则有利而无弊".所  相似文献   
2.
图象在物理学科中应用广泛,笔者分析2010年各省高考物理试题,发现高考对图象主要是从"作图""看图""转换图""用图"四个方面进行考查.一、作图1.根据实验数据作图处理实验数据时常用到图象,因为图象比较直观,能减小偶然误差.我们的方法是:点留痕迹(能看  相似文献   
3.
周祖良 《中学物理》2012,(12):31-32
测定滑动摩擦因数μ一直以来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因此命题者千方百计地以此实验目的为题材背景,进行不断地翻样创新,如此一来,如果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势必会陷入命题者设计的陷阱.  相似文献   
4.
5.
教学案例: 人教版新课程《物理》共同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第3节《摩擦力》。 学生在初中定性地学习过摩擦,包括滑动摩擦和静摩擦等内容,并掌握了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还通过实验的方法定性地研究了滑动摩擦力与表面状况有关。高中物理《课标》在这里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初等数论方法研究不定方程x~2+my~2=z~2的正整数解问题,获得了当m为无平方因数时该方程的所有本原解公式,从而完善了宋金国给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传送带模型是高中阶段学生常见到的一种理想模型,它是考查力与运动关系的一个有效载体.此类问题能很好的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对提高学生实际综合分析能力很有帮助.一、对模型理解(1)木块、木板模型:质量为m的物体轻放到木板M左端,它们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水平面光滑  相似文献   
8.
物理问答     
如图所示,A的质量为1kg,B的质量为3kg,A板长为0.5m,C固定在左边,地面光滑,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开始时A和B一起以v0=2m/s匀速向左运动,A与C碰撞假设时间极短,且无机械能损失,求:  相似文献   
9.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难以理解在被冲击物的水平方向上施加冲击物的重力来计算动荷因数。本文研究了不同水平静荷载的施加对冲击问题的影响,推导出水平冲击问题求解的通用公式,证明水平冲击问题与静荷载的施加方式及大小无关。若采用动荷因数法,需选择冲击物自身重力作为被冲击物的水平静载,才可得到教材中的结果。结合国外材料力学教材,介绍了水平冲击问题的另一种求解方法,拓宽了读者求解水平冲击的思路,并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校去一所农村小学开展支教帮辅活动,这也是一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中有两位教师同上《倍数和因数》一课,他们都是将教材重新组织,把找一个数的因数这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移到找一个数的倍数之前教学,但处理方法并不相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