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教育   1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成人,《论语》是其成人教育思想的主要聚结。通过汉学家安乐哲对孔子思想的研究,我们将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理解孔子的成人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而有关孔子仁学的研究也成为了西方儒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哲学家芬格莱特从外在行为特征角度出发来反对西方用“心理主义”视角解释孔子思想,同时突破性提出以“礼”为切入点来阐释“仁”的丰富内涵。而安乐哲则部分承袭了芬格莱特关于孔子仁学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提出了“仁”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及“焦点—场域”等研究理论,使得美国汉学对于孔子仁学的研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胡适与安乐哲对《淮南子》的道论,因处于不同时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解读。胡适基于其科学主义的立场,极力打落"道"的传统意义,认为道是假设之"道",有为之"道"。安乐哲遵循"道"的传统意义,但用西方的思想理解"道",认为道是源头之"道",无为之"道"。他们对"道"的解读不同集中在三点:一、假设之"道"与源头之"道";二、从"一"到"万物"的过程与从"万物"到"一"的过程;三、水的喻象与道的有为无为。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加深,中国典籍翻译日益重要.《论语》是儒家典范,辞约意丰.如何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发扬光大,做到文化信息传递的最大化?“文化转向”为中国典籍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安乐哲曾游学多个国家和地区,致力于中国哲学经典的翻译和中西比较哲学的研究,《论语》译本正是他跨文化研究的成果之一.《论语》术语是重要的儒学概念,正确理解其内涵对整体把握儒家文化的精髓起举重若轻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21,(1):76-85
美国汉学家安乐哲从中国古代的关联性思维方式入手,在道家关联宇宙论的阐释语境中,将"自然"理解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不断转化的自发产生,并采取"语言群"的翻译思想、"自觉的解释性"的翻译策略和词源追溯方法对《道德经》中出现的五处"自然"术语进行英译。三种不同的翻译用词(spontaneously、natural、own course)分别体现了安乐哲英译之"自然"在当下语境中想要强调的"自发性""自然界"和"有序性"的特征。安乐哲的英译本尽管无法复现的原本特色和思想,但其为《道德经》文本提供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建议性解读;且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特别是词源法,在跨文化翻译和比较哲学研究领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和扩展。  相似文献   
6.
著名比较哲学家安乐哲深入研究了古典道家哲学,其研究建基于世界哲学的发展和中国哲学的特点,对道家的"道"、思维方式及道家"自我"提出了系列观点。这些观点表现出安乐哲特定的哲学视角,即注意东西方宇宙观与思维方式的区别,以中国的过程性和关联性思维为中心;同时也体现出安乐哲对现世人生的关注,即强调道家对现世人生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在我们学习西方优秀文化、先进思想理论的同时,《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也被陆续译成外文,儒家学说日益得到西方世界的重视和接受,特别是儒学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的学说。近年来,美国著名汉学家、哲学家安乐哲(Roger T.Ames)的"儒家角色伦理"正是在这种国际环境的产物,他在中西文化比较视域下提出了这一新型儒家理论。笔者将在本文中对这种新型儒学理论进行浅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儒家伦理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哲学家金岳霖批判西方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但仍然以西方哲学的概念体系构建新的中国哲学。鉴于西方语言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深层关联,他建构的中国哲学必然会被打上西方形而上学的烙印。与之相比,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批判给出的消解西方形而上学的出路虽然高明,但也给人们留下了更大的困惑,即哲学如果都是否定性的消解而不建构,它的出路在何方?安乐哲区分了理性语言和关联性语言,以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的关联性思维来对抗西方的形而上学化的理性语言,从而为哲学的未来发展找到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9.
安乐哲的《孝经》译本需要一分为二来对待。一方面,他完成了高质量的新译本,对于原文的理解更加准确,译文的表达更加通顺,也淡化了旧译本中的宗教色彩;另一方面,他倡导的角色伦理学其实是用西方哲学的理念来重新诠释儒家思想,并不能代表《孝经》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0.
方钦 《新读写》2011,(3):38-38
《先贤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一书的主旨依照两位作者郝大维(DavidHall)和安乐哲(KogerAmes)所言,是从社群主义的立场和杜威(JohnDewey)的实用主义哲学出发,为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之价值所作的辩护,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所作的一种乐观主义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